6月2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召开“隋唐佛教造像的中国化与国际化学术研讨”。本次会议由国博研究院主办,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近30位专家学者参与了交流讨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出席并致开幕词,国博研究院院长陈煜主持开幕式。
主旨演讲环节,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班班多杰先生通过中西诠释学比较研究方法讨论了禅宗入藏的问题;清华大学李静杰教授梳理了唐五代时期净土信仰的物质文化表现形式,介绍了中原北方和四川盆地石刻造像中的三佛组合与敦煌石窟中净土经变组合;上海师范大学侯冲教授提出了《天地冥阳水陆坛图式》是道场式的新观点。
议题一馆藏隋唐佛教造像整理与研究,与会学者对国博馆藏的成都万佛寺天王立像、隋唐金铜菩萨像、天龙山造像、《绝观论》写本等进行考察与分析,认为国博收藏的佛教物质文化资源丰富,可以进一步深挖其学术价值与文化内涵。
议题二隋唐佛教图像文化内涵及其传播,学者们介绍了于阗梵文《法华经》写本与图像、菩萨像环扣链条状饰物的发展史、佛造像跣足考证、太原蒙山大佛造像、刘萨诃事迹与瑞像图等研究,重点讨论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碰撞与融合过程。
议题三佛教中国化相关问题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成唯识论》的认知结构理论、中国化佛教传戒制度、汉传佛教寺院中的食堂演变史、汉藏佛教格义与视域融合的概念等。
本次会议是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古代佛教造像研讨会,与会专家的发言为馆藏佛教造像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多样的视角,也进一步推进了中国佛教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