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研究>学术动态>详细信息
国博学者赴法参加第11届文化遗产研讨会 主题发言受到好评
2024-06-07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4年5月27日至5月31日,欧洲材料研究学会2024年度春季会议-第11届文化遗产研讨会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会前,组委会在世界范围内征集筛选了77篇报告摘要,中国国家博物馆赵娜、丁莉两位学者提交的报告摘要入选,收到组委会的参会及发言邀请,赴法参会并进行主题发言后,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此次文化遗产研讨会主题包括颜料与艺术材料、文化遗产的保存方法和保护材料、微生物腐蚀、金属腐蚀、玻璃和陶瓷材料、文化遗产、水的相互作用、建筑材料、有机材料等,来自世界各地的百余位学者在会上分享交流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新学术成果。

在建筑材料主题报告中,赵娜博士做了题为《Accurate identification and extrac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salts on the Han Dynasty Eaves Tiles》的报告,就博物馆中常见的挥发性有机酸盐的鉴定和去除进行了介绍。挥发性有机酸盐通常是由文物(尤其是陶瓷器)中的已有污染残留物(如氯离子、硝酸根离子等)与空气中释放的有机酸(收纳的木匣、木质材料以及粘接剂等都会释放挥发性有机酸)发生反应生成的。对于这类挥发性有机酸盐,采用了两种脱盐方法:如果馆藏文物的物理稳定性较好,采用静态水脱盐法效果良好且高效;如果馆藏文物相对脆弱,选择纸浆脱盐法对文物本体的伤害小且可以实现较好的脱盐效果。同时也对今后这类文物的保存方法和保存环境提出了建议。

 

赵娜《Accurate identification and extrac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salts on the Han Dynasty Eaves Tiles》

 

在有机材料主题报告中,丁莉博士做了题为《Automation in organic residue analysis in ceramics: a step toward to upscaling  analyse》的报告,就考古出土陶片中有机残留物自动化提取方案做了介绍。使用现代分析化学方法对考古出土陶器有机残留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色谱质谱技术的进步,90年代以后进入方法研究阶段,并在不断实践和应用中形成了陶器有机残留物提取和分析的研究范式。近年来,国家博物馆色谱质谱分析室,开发了基于智能实验机械臂的全自动陶片有机残留物提取和分析方法,可以连续自动完成超声提取、离心、氮吹富集、加热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检测等多个步骤,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效率和实验过程的稳定性,通过模拟实验和考古出土陶片提取实验的比较,发现自动化提取方案所得的数据与手动提取方法一致,为大规模采样分析提供了支持。

 

丁莉《Automation in organic residue analysis in ceramics: a step toward to upscaling  analyses》

 

二人的报告均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会后,两位学者和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丁莉博士的全自动陶片有机残留物提取和分析方法受到了行业专家关注,认为该技术可以被推广至其他博物馆和考古科研院所中。

 

会后与文化遗产分会场组织者 João Pedro VEIGA合影

 

材料科学研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 11 届文化遗产研讨会为前沿科学和技术讨论提供了一个多学科平台,涵盖了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来自艺术、考古、古代技术、材料、保护、风化、修复策略、气候变化和人类压力等不同领域的国际专家在此汇聚一堂,共同应对文化遗产面临的紧迫挑战,共同探索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