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研究>学术动态>详细信息
好书推荐 | 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博物馆学译丛(第一辑)
2024-04-03     中国国家博物馆

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东方出版中心联合打造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博物馆学译丛》(第一辑)出版。第一辑收录2006年至2020年国外出版的博物馆学著作十种,内容涵盖博物馆学基础理论、展览策划、博物馆数字化、文物保护等领域。十种著作整体上理论与实践并重,集中呈现了近年来国外博物馆学界优秀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中文版译著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青年学者承担翻译工作,国内资深博物馆专家和高校学者担当审校。该丛书的问世,在与国内博物馆行业分享世界博物馆学成果的同时,也为中国博物馆学的自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与借鉴。

 

01.《解读博物馆:知情者说》

[美]史蒂文·米勒(Steven Miller)著,章亿安 译,宋向光 审校


本书从一位拥有近五十年工作经验的博物馆专业人士的角度,对博物馆及其运作方式进行了深刻而坦诚的审视,内容涉及博物馆的基本构成和工作机制,以及博物馆日常运作和基础业务的方方面面。作者结合自身在博物馆工作的经历,记录了他在处理博物馆专业问题时的具体措施,以及他对于“何为博物馆”“博物馆为何而存在”等诸多问题的思考,是从现实的角度解读博物馆整体构成与内部协作的实用书籍,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了解博物馆这一独特机构。

 

02.《博物馆的沉思:关于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论争》

[美]詹姆斯·库诺(James Cuno)著,夏美芳 译,陈煜 审校


百科全书式博物馆是保存时代印记、让参观者获得艺术熏陶的文化机构,还是政治与权力语言的遮羞布?作者从博物馆与启蒙运动的关系、博物馆所象征的国家话语权争论、博物馆与世界主义间的关联以及博物馆是否带有帝国主义色彩这四大角度出发,将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丰富意涵作了多样解读,并主张“文化没有政治的边界,文化永远都是动态、混合的,产生于不同人群的沟通与交流之中”。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不同展品是如何在时光的河流中游荡并汇集于一地,会看到观赏者经由博物馆的引导能获得怎样的个体体验,会看到不同流派学者的思辨火花,也会看到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之所以存在并发展背后的政治与历史渊源。

 

03.《博物馆学基础: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

[美]基尔斯滕·F.莱瑟姆(Kiersten F. Latham)、[美]约翰·E.西蒙斯(John E. Simmons)著,陈淑杰 译,尹凯 审校


作为博物馆学的研究生入门教材,本书旨在让读者对博物馆的早期历史、当下状况和未来发展有一个广泛的了解;解释博物馆的功能;为博物馆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本书的独特之处是作者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博物馆,并认为博物馆是以文献为中心的机构,将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结合起来,并通过跨学科理论视角审视博物馆实践。随后,作者提出了现有多种类型博物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的共性及区分彼此的差异,以及所谓的有意义的物质资源——博物馆中的 “物”。大多数博物馆学著述将“物”仅仅视为构成收藏的东西,然而本书深入探讨了“物”的物理性及其意义,尤其是被博物馆化后“物”的意义的演变。这部分构成本书的核心内容,审视了博物馆学的重大转向,即从最初的关注博物馆观众转变为关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此情境下,“物” 是如何被使用和感知的,“物”象征着什么,“物”如何被视为文献。

 

04.《策展伦理》

[英]让·保罗·马蒂农(Jean-Paul Martinon)著,李冠燕 译,丁宁 审校


本书探讨了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对于策展的认知:策展不再局限于以视觉艺术为核心的观念性表达,而是突破了艺术、历史、文化等范畴,成为一种没有任何体制化界定的自由形式。策展包含着文化的参与、选择、安排,更带有策展人批判性的评价和分享,关联着一整套价值观、信仰、习俗和社会活动。策展可以在以视觉主导或非视觉主导的生命的各个领域开展,这种极具挑战性的多样性正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书中对策展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哲学色彩的探讨,涉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哲学家。作者以批判的精神去审视哲学概念在当代话语体系下的新的解读和对于策展、对于人的新的意义,并由此进一步观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本书对于与策展密切相关的博物馆工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作者的研究路径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本。

 

05.《策展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幕后故事》

[美]兰斯·格兰德(Lance Grande)著,王璨、高华光 译,邵学成 审校

 

本书通过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科研策展人兰斯·格兰德职业生涯的亲身经历,清晰透彻且生动地描述了自然历史博物馆策展人为了收集展品、开展科研,在全世界探险的有趣故事,对策展人在21世纪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日趋丰富的内涵进行了思考。格兰德和他的同事们足迹遍及全球,他们的故事令人回味,勇气值得学习。本书的出版为广大读者认识和理解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职责及其策展人的工作内容和方式打开了一扇窗,展现了策展人及他们的研究不为我们所知的一面。

 

06.《展览设计导论》

[英]菲利普•休斯(Philip Hughes)著,何书铱 译,杭间 审校


本书以鲜活的案例研究为特色,展示了一些世界顶级设计,讲述了成为一名展览设计师所需要具备的技能。书中包含数百张已经展出的展览照片、概念图、计算机效果图、图表和信息表。所有本书内的信息都适用于世界各地的各种展览,包括永久性和临时性展览,比如博物馆、画廊、游客中心、品牌体验馆、展销会和节日庆典活动。

 

07.《策展指南》

[澳]布拉德·巴克利(Brad Buckley)、[澳]约翰·科诺莫斯(John Conomos)编,童萌、李竞辉、王一铭、丛诗音 译,宋向光 审校

 

本书由两位著名艺术家合作编纂,由22位来自各国、各领域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共同撰稿,以新颖而独到的视角,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等多个层面全方位地回溯、解读、剖析“策展”这一概念。通过梳理历史并分析各类典型案例,力图打破界限,使讨论尽可能不受学科、地域、族群、性别以及机构类型的限制。尽管在梳理策展历史时,不可避免地要将目光投向西方,但当聚焦当代策展实践时,无论其是否发生在文博或艺术场馆内,均被置于全球化语境中加以分析研究。

全书22篇文章在编者的排布下构成完整的有机体,共同对西方思想文化施加于当代艺术和策展领域的影响提出挑战,认为当代策展应有不同的解释,由此形成一场真正的全球性跨学科对话。

 

08.《实操问题:什么成就了优秀展览》

[美]葆拉•马林科拉(Paula Marincola)编,李楠 译,彭锋 审校


这是一本关于策展工作实践和现代博物馆使命的发人深省的书,堪称当今艺术专业人士和学者不可或缺的读物。全书探索美国和欧洲当代艺术面临的挑战,探讨了群体展览、影像、(手)工艺、建筑如何影响其空间内的展览的性质等话题。

随着观众需求与品位的不断提升、新科技的不断注入,博物馆正在从收藏珍稀艺术品的禁地转变为观众友好型机构,通常专门举办旨在吸引观众的引起轰动的展览。然而,在这场巨变中,一个最紧迫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什么成就了优秀展览?”美国皮尤艺术与遗产中心执行主任、费城展览计划主任葆拉·马林科拉邀请 14 位世界顶尖的策展人和艺术史学家撰写文章,从各个角度审视了博物馆展览制作的要素,试图回答这一问题。这些人士的专业背景,无论是深度和广度都是罕见和宝贵的;其思考与观察,无论是对耳熟能详的专业术语进行阐释抑或引进新的概念,或是对业界惯例的挑战和争议,都能为当下的策展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09.《数字时代的博物馆:新媒体与新中介》

[德]雷吉娜·博纳富瓦(Ragine Bonnefoit)、[德]梅丽莎·雷拉(Melissa Rarat) 编著,戴畋 译,张久珍 审校


自2008年以来,每年12月都会在瑞士纳沙泰尔组织一次关于博物馆学当前问题的研讨会。在一周的时间里,来自全世界的博物馆学教授与博物馆馆长、文物专家、国际知名策展人、文物修复师以及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讨论各项议题。2015年研讨会的主题是“数字时代的博物馆:新媒体和新中介”,来自传播学、法理学、社会科学、经济学、信息技术和媒体心理学等众多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及企业界和文物修复行业的专家们也应邀从各自的角度参会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新媒体相关的展览、博物馆数字艺术作品的收藏与保护、文化中介与博物馆数字化传播以及内容数字化的法律方面的问题,来说明“新媒体”的功能性和活跃性以及数字技术对博物馆的影响程度。

当前的“数字革命”或“数字时代”已经影响到当今世界的大多数领域,特别是通信以及知识的创造、保护和传播领域。博物馆的使命是向公众开放,获取、保存、研究、交流和展示人类遗产,因此与这场革命直接相关。

 

10.《文物保护与修复:材料与方法》

[奥]约翰内斯·卡尔·芬克(Johannes Karl Fink)编著,刘薇、赵丹丹、丁莉、颜宇、刘文晖、王洪敏 译,潘路 审校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关于艺术品与考古发掘文物的保护修复与研究,主要集中于文物的历史、早期保护试验等方面,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与方法方面的讨论则非常简单。但在今天,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已逐渐运用于文物的研究与保护中,这为新时代文物保护的发展增添了羽翼。同时,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和科学家们的合作,推动了文物分析与保护新方法的研发。

本书重点介绍各类艺术品和考古发掘文物在保护和修复时所使用的化学药品及其功能与用途。此外,还详细描述了文物保护修复中所涉及的各种方法,包括文物清洗、保护和修复方法及文物保存状况分析和评估方法。本书按文物材质分类介绍,主要包括油画、纸质文物、纺织品与染料、考古木材、化石、石质文物、金属文物及玻璃(包括教堂窗户),是一本结合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独具特色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