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研究>学术动态>详细信息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铜镜卷》《瓷器卷(宋—元)》出版
2024-01-24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是在对馆藏文物进行全面清点、分类整理和系统研究之后编辑出版的一套系列丛书,它凝聚了几代国博学人和专家的辛劳与智慧,是多年整理和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

本期推荐的两套书,分别是2023年和2024年出版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铜镜卷》和《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宋—元)》。如果您想深入了解国家博物馆的藏品,这套丛书便是不二之选。希望您能够通过阅读这两套书读懂国博,了解更多文物背后的秘密,感受与馆藏精品文物的零距离。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铜镜卷》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2年11月

书号:978-7-5732-0261-1

定价:1180元

 

本书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铜镜著录性与研究性相结合的著作,收录了上起齐家文化,下迄清代的铜镜293面,以史为经,依类编排。每一面铜镜都有高清整体大图,以及详细的文字介绍,包括时代、规格、来源、器型与纹饰描述、相关考证等,重要者还附有高清细节图、精拓图等,图文并茂地呈现了国家博物馆藏铜镜的基本形态、历史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后附孔祥星先生《铜镜名称及纹饰寓意研究集成》一文和霍宏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铜镜发掘品出土资料长编》,前者全面归纳并深入解析了铜镜纹饰之文化寓意,后者则精细还原了馆藏发掘品与出土环境之间的共存与互动关系。

 

【特色铜镜举例】

武士斗兽纹铜镜

时代:战国—秦初

尺寸:直径10.5厘米,缘厚0.2厘米

来源:1975—1976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代9号墓出土

 

该镜背所反映的是一位武士与一只豹子搏斗的两个场景。前一组画面,表现的是搏斗开始的情景,武士执盾持剑,为防守状,豹子一跃而起,呈进攻之势。后一组画面,武士仍保持防守姿态,豹子尾巴朝前,身体向后,回首张望,显露出溃败之姿。

由此来看,此镜背的两组图像已具有一定的叙事特点。它不仅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人物镜,也是我国最早具有连续式构图叙事特点的铜镜。

鎏金中国大宁四神博局纹铜镜

时代:西汉后期

尺寸:直径18.6厘米,缘厚0.6厘米

来源:1951—1952年湖南长沙北郊伍家岭211号西汉墓出土

 

该镜背动物纹饰均为浅浮雕,线条细腻流畅,繁缛复杂,屈曲回环,灵动飞扬,动感极强。镜背通体鎏金,属于特种工艺镜,罕见。因该镜长期处于墓葬之中,镜体破裂,有当代人修补的痕迹。

 

 

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历次铜镜主题展览中,此镜往往被视为独具特色的一件展品,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赏。因为镜铭中的“中国大宁”四字,不仅寄托着两千多年前汉代人对于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的向往,而且道出了今人的美好心声。

 

 

四叶八凤佛兽纹铜镜

时代:三国·吴

尺寸:直径16.3厘米,缘厚0.4厘米

来源:1 9 7 5 年湖北鄂城鄂钢五里墩墓地M4037出土


座外主体纹饰,是以镜钮为中心,四面各突出一桃形叶。其中,三叶内各列一尊佛像,均有圆形项光,因为镜背空间狭小,佛像较小,只能采取简化、写意的手法来表现尊容,仅能看出大致轮廓,五官、佛身均已简化。三尊像均为正面像,头部以实心圆点来表现,佛像身体部分轮廓线呈现出凸字形。佛座为六瓣莲花纹,莲尖向下。莲花座两端各有一龙,龙首高昂,龙颈屈曲。另有一叶内中央一尊为坐像,在莲花座上呈半跏思惟状,一手抬起,与项光相接。其面前跪有一人,身后立有一人,头上均无项光。四片桃形叶之间,饰以四组对凤衔节纹。外围十六内向连弧纹,内置飞禽瑞兽。

它是目前所见中国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佛像镜之一。虽然镜体略有残损,却仍然能够感受到此镜独有的细腻与韵味,曾经被王仲殊誉为佛像夔凤镜中“难得的珍品”。

螺钿高士宴乐铜镜

时代:唐

尺寸:直径25厘米,缘厚0.5厘米

来源:1955年河南洛阳涧西唐兴元元年(784)陈曦夫妇合葬墓出土


此镜圆形,镜面平整,光亮如新,略显绿锈。镜背粘贴许多经过打磨、加工为各种形状的蚌片,构成一幅完美、有序的画面。镜钮上部花树居中,枝繁叶茂,叶间透出一轮明月。花树两侧,自上而下,饰以飞鸟、鹦鹉、小猫等形象。镜钮左右,两位高士坐于鹿皮荐之上,一持酒杯,一弹阮咸。其间,放置一壶一鼎。钮下部正中独立一鹤,两侧各有一水池,池内外小鸟静立。平素缘。

此镜将钮视作中心,以钮上部花树、钮下部立鹤为中轴线,左右布置图像,大致为对称分布。两位对坐的高士形象,外轮廓略呈三角形;右侧高士身后立着一名侍女,与左侧山石基本对称,显现出均衡之美。

这面洛阳出土构图丰满、内涵丰富的高士宴乐镜更为罕见,堪称唐镜极品,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直径最大、画面唯美的唐代螺钿人物花鸟镜。

 

蹴鞠纹铜镜

时代:宋

尺寸:直径10.6厘米,缘厚0.6厘米


镜背以高浮雕的形式展现出我国古代的蹴鞠场景,镜钮上下为围墙、山石和花草,塑造出园林庭院的空间感,四人以不同比例分布,近处为一男一女对踢,控球的女子束高髻,对襟窄袖,内着裤子脚穿弓鞋,稍远处一侍女在旁观看;对踢的男子亦窄衣袖,身后一侍者右手持铃状物似为裁判。窄卷缘。整体人物造型十分生动。

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运动,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唐宋时期最为繁荣。蹴鞠经发展,其形式主要有直接和间接竞技性对抗、展示踢球花样和控球技巧的散踢(白打)等,白打因以技巧性、观赏性为主,较少身体对抗,故而很多女子也十分擅长,此图中所表现的就是白打中二人对踢的场面。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宋—元)》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9月

书号:978-7-5732-0797-5


本书收录宋、辽、西夏、金、元传世与考古发掘瓷器共计228件(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丰富馆藏的基础上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兼顾时代和地域。所选器物窑口覆盖全面,造型优美别致。本卷内容包括这一时期瓷器概述、文物图版说明及附录研究文章两篇三个部分。文物按照窑系和时代顺序排列,每件均有高清全景图版,部分重要器物还有局部细节图,文字说明首列馆藏信息,然后详细介绍器型、胎质、釉质、花纹、来源等。

 

【特色瓷器举例】


 

耀州窑青釉印花折枝牡丹纹碗

北宋

高5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3.5厘米


釉色青绿莹润,透明度高,釉内气泡多。碗内印花,一只硕大的牡丹几乎占据了半个碗,花瓣层层相叠,20个花瓣叠高六层,如同宝塔。这种塔式牡丹纹饰在磁州窑瓷器中也常见到,印花纹饰能如此清晰,前提是有很好的碗范。外壁口沿下有弦纹一道,透过釉层可以清楚看见修胎时留下的旋削痕。圈足矮,粘有少量沙粒;胎质紧密、胎色灰白。耀州窑北宋晚期的制品。

 

 

磁州窑白地黑花鹭鸶莲池纹“张家造”椭圆形枕

高10.5厘米,长22.5厘米,宽19.4厘米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韩森寨出土


枕呈椭圆形,枕面四周出沿,枕墙直,平底。覆化妆土,绘画后罩透明釉,枕面釉下开光内绘荷塘小景,水边土坡上立着一只长嘴、长颈、长腿、头有长羽的鹭鸶,塘中荷花盛开,四周边栏中夹水波纹,枕墙绘简化的卷草纹。枕侧有通气孔,素底无釉,戳印“张家造”款。

 

 

磁州窑枕的款识有多种,较常见的有“滏源王家造”“赵家造”“刘家造”等,以“张家造”最多。

 

 

钧窑玫瑰紫海棠式花北宋

高14.4厘米,口径19.5-24.5厘米,最大足径13厘米


海棠式敞口,折沿,口沿突起一道细的边棱,深腹斜收,四云头足。外壁有四条内凹的直线,使盆壁与口沿的花瓣曲线相吻合,全器满釉,内施天蓝色釉,外壁为窑变玫瑰紫釉,口沿和盆内棱角凸起的地方呈现酱色。内外壁均有密集的蚯蚓走泥纹,纹路虽短但十分清晰。花盆底部均匀分布五个透气的圆孔,外底可见14个支钉痕。

 

 

景德镇窑青花双凤纹玉壶春瓶

高25.8厘米,口径7.2厘米,足径7.4厘米


喇叭口细长颈,圆腹圈足。造型清秀雅致,青花色泽明快。腹部绘展翅的双凤,凤尾长翎飘动,身姿优美,花叶参差密聚上下。画面富有动感、张力满盈。瓶颈、肩及下腹部绘蕉叶纹、莲瓣纹、锦地纹等,全身从上至下绘有七层纹饰,这种多层次的装饰手法是元青花特有的风格。

 

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