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研究>学术动态>详细信息
一位谦和睿智的大学者——追忆孙机先生
2023-08-23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3年6月15日早间,在办公室听闻同事说“孙先生走了”,确认之后,深感震惊和突然,老人家去年还在做讲座,精神一直矍铄,怎么说走就走了呢,真感世事无常,悲痛之余,先生那音容笑貌和过去的事迹渐渐在我脑海中又历历浮现了出来。

印象中,先生一直是一个和蔼、平易近人而又专业高深的大学者,是一位享誉业内外的大家。因为工作缘故,我与先生有不少交集。2010年,我进入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参加工作,有幸成为孙先生的同事。

作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美协评出的“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获得者,其他诸如文津图书奖、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奖等诸多荣誉的获得者,孙机先生著作等身、名满天下,但他没有丝毫的大学者的架子,非常平易近人,奖掖后进,向他请教问题,都能得到极为耐心的解答。先生专心学术,以八九十岁的高龄,仍然勤奋地著书立说,只争朝夕,让人由衷的心生敬意。先生是每个人尤其是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楷模。每出版一本专著,孙先生都会赠送给学术研究中心的同事们,每当此时,我们都如获至宝,感谢之余纷纷找先生签名,然后如饥似渴拜读大作。自己不才,亦蒙先生赠书《仰观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国古代舆服论丛》《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等。

犹记得,2012年7月9日,孙先生在国博建馆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言的结尾说道:“祝中国国家博物馆永远年青!”令听者无不动容,无不感佩于他对博物馆事业的发自内心的热爱。此情此景,正如先生是时80多岁的高龄依然生机盎然,学术之路常青。

2013年夏,我随部门其他老师一起去孙先生家里进行慰问活动,只见不大的屋子里,摆着朴素的家具,还有成摞的图书,环境整洁、素雅、简朴而厚重,透露出主人的学者气息与风范。一方书房,一方诗意,先生侃侃而谈。末了,先生拿出《寻常的精致》这本书(图一),笑眯眯的对我说:“这本小书,送给你。”让我感到受宠若惊。

 

图一 孙机先生赠书《寻常的精致》书影


由于学术成就斐然,孙机先生退休后仍被馆内返聘,八九十岁高龄仍然每周来单位工作一天。来单位时,每天中午在食堂的午餐就是大家放松快乐的闲暇时光,常常是几个同事围坐在孙先生周围,听他谈天说地、纵论古今,轻松愉悦,其乐融融。往事历历在目,但以后在国博食堂和走廊边再也见不到一个步履略微蹒跚、慈祥睿智的老人了。

孙先生在学术研究上只争朝夕、争分夺秒,醉心学术、不知疲倦,对待学术研究非常认真严谨,涉猎广泛,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你要想写个文章,不下死功夫,摁两下电脑就出来了,这不大可能。你得广泛阅读,把知识面铺开,读书真正有心得有见解,这个文章才能写出来。”“虽然读书很少有直接的发现,但读得多了,把各种书联系起来,就会发现问题。如此慢慢积累下来,就打下了做学问的底子。”孙先生经常晚饭后就在灯下进行学术研究,看书、画图,经常是一张图画完,才发现天快亮了。靠着如此的精进功夫和广泛的涉猎,加上严谨治学,先生才有了许多创见,在古代舆服、汉代文物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学术上的孙先生给人的印象就是较真、严谨,眼里容不得分毫谬误,快人快语,掷地有声,直言不讳,这是先生对文物、对历史负责的表现。同时,这种精进的学术活动不仅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而且也滋养了他的物质生命,让他在八九十岁的高龄依旧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我想,这些都是他启迪我们后辈的地方。

我在学术研究中心更多地从事“国博讲堂”的组织工作,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与孙先生产生了较多的交集。“国博讲堂”是由国博馆内学术讲座发展而来。2007年3月,国博开始改扩建,在长达三年的闭馆期间,为提升文博业务及学术水平,先后举办了29次馆内学术讲座,孙先生在其中做了关于“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一系列讲座,广受欢迎。2010年改扩建工程完工后,国博决定重启对社会公开的公益学术讲座的组织工作,定名为“国博讲堂”,于2011年6月正式运行。在2011-2018年的八年间(之后我调至其他部门,不再组织讲座),孙先生共计为“国博讲堂”奉献了四场精彩讲座,分别是《从汉代看罗马》(2011年10月12日)、《神龙出世六千年》(2012年2月22日)、《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2015年12月5日)、《怎样看待古代的中西文化交流》(2017年1月10日)。

孙先生每次做讲座,都是全情投入,治学严谨专业,语言幽默生动,神采飞扬(图二),讲者、听者同时沉浸在知识与智慧的海洋当中,氛围和谐而热烈。讲座全程孙先生都是站着讲演,耄耋之年仍如此执着与热爱,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位听众。事实上,每次孙机先生的讲座信息一经发布,就迅速报名满额,往往不到几小时,近300个名额就报满了,有不少听众在后台留言表达抢不到名额的遗憾。而到了讲座当天现场,孙先生的讲座又是上座率最高的,“座无虚席”已经形容不了先生的受欢迎程度,因为连座椅两排的过道上都坐满了听众(图三),有时第一排前的空地上也坐上了人(图四)。许多听众表示“自己就是冲着孙先生的名气来的”,有的还专程从外地赶来。讲座结束后,大家纷纷拿着孙先生的书排队求签名,先生一一满足,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图二 孙机先生在“国博讲堂”作讲座


图三  孙机先生主讲《怎样看待古代的中西文化交流》(2017年1月10日)


图四  孙机先生主讲《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2015年12月5日)


孙机先生在《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后记中写道:“通过这项工作,更可以看到汉代在物质文化方面有许多技术走在世界前头。造纸、针灸、丝、漆、瓷等人所共知的长项自不必说,还有一些不被经常提起、但确是汉代人的创造。……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它们都是勤劳智慧之先民的功绩,且多已先后走出国门,普惠全球。其中发出的是爱国主义的强音,使我们今天更有文化自信,更加斗志昂扬地投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业之中。”先生道出了文物博物工作的重要意义与真谛。

如今,孙机先生虽然离我们远去,然而作为一名大家,他的风范犹存。先生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平易近人的长者风度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鼓舞着我们继续为博物馆事业而奋斗。

孙先生千古!

 

(作者:杨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