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走进“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一件件文物、一尊尊复原人像、一段段文字……无不浸透着孙机先生的良工用心,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首个中国古代服饰文化通史类展览,我有幸因辅助先生策划与实施此展结缘,受益匪浅。而先生于2023年6月15日与世长辞,他的离去无疑给整个学术界带来巨大损失,往昔历历在目,我将悲痛之情诉诸笔端,寄托哀思。
一、耄耋长者 志向高远
孙机先生是我国文物考古研究领域的集大成者,他运用文献与实物相互印证的方法,深入揭示了研究对象的起源与演变。在断代史研究、古舆服研究、科技史研究、中外交流史研究等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先生是享誉中外的著名文物专家和考古学家、国博终身研究馆员,我曾听过先生的讲座,却不曾想有机会辅助先生策展。先生在服饰考古、服饰史论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工作,数十载学术成就硕果累累,能举办一个古代服饰展览,出版一套学术文集,是先生耄耋之年的两大心愿。因此,自2018年起,在春法馆长的大力支持下,先生开始筹划整理有关服饰展的相关资料,想要把这些成果中的精髓集中呈现在一个展览中,在具体实施阶段不免会存在诸多困难,筹备近三年尚未成型,先生与馆长都认为亟不可待,于2020年初夏时节,春法馆长为此特意召开组织协调会并委派我作为联合策展人,辅助先生策划与实施此展,并明确提出要克服新冠疫情防控、借展品难等困难于2021年春节前开幕,我倍感责任重大。
与先生初次面谈,见识了这位长者的谦逊与志向高远。先生精神矍铄,娓娓道来,看出我并不自信的忐忑模样,先是给予我很大的鼓励,他说:“我是做展览的‘小学生’,只会平日搞搞研究写写文章,你是做展览的行家,你说怎么做,咱们就怎么做,不用担心,相信你一定能做好!”听完大家一起笑了起来,继而先生郑重的将其厚厚的手书内容大纲复印件交付给我,开始一起探讨如何进行展陈立体框架的策划及组建策展团队。当我问及先生举办此展的宗旨是什么,他义正辞严地说,“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无数可歌可泣的仁人志士的丰功伟业,如今以绘画、雕塑或者影视作品等艺术形式进行弘扬,激发我们爱国情怀。不足的是,由于创作者没有系统的掌握古代服饰样貌、历史脉络及文化内涵,均出现一些与史实不符之处,造成对观众的误导,无形中削弱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未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莫大的悲哀。因此,举办惠及大众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势在必行”。我听后备受鼓舞,当即表示一定不负众望,竭尽全力辅助先生办好此展。
孙机先生赠予胡妍《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二、严谨治学 鲜活呈现
在我潜心研读先生的手稿过程中,更是被大量先生手绘的线描图所震撼,深感其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此后,与先生数次进行展览内容的组织策划碰面,都使我受益良多。对于展览内容上首先要明确为观众系统阐释清楚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脉络与文化内涵;其次要为观众呈现中国古代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由此确定展览以历史时期为主展线,在其中穿插不同小主题的展示方案,阐明先生关于“中国服装史上的三次重要变革”的研究成果,造就了井然有序又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展览结构进行策划、设计与实施。
孙机先生手稿
展览大纲图稿
随后,先生向我和策展团队提出要求:以物说史、以物释史、以物证史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责,国博作为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文化客厅,长期以来充分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遵循严格考证、忠实还原、鲜活呈现的展陈宗旨,策划的视角进一步聚焦“学习型”观众,转化其喜闻乐见的展览语言实施。
孙机先生在展厅讲解
三、亲自设计 复原人像
本着还原中国古代衣冠配饰整体形象的初衷,在符合理论研究、保证展品的学术价值、艺术欣赏价值与收藏价值的基础上,能最大程度地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典型服装、配饰、妆容等特点,由孙机先生亲自设计,国博策展团队持续跟进细化,北京服装学院团队具体实施,历时两年,完成从汉代至清代的历代着装超写实仿真复原人物塑像(全身)15尊、胸像11尊,具有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15尊历代复原人像的制作过程和工艺流程复杂,需要先后进行人物设计、矩阵数控技术扫描、数字雕塑建型深化、泥塑深化塑造、影视特效深化制作、影视特效化妆等项工作,不仅浓缩了中国历代审美风格的人物形象,更是一次重要的中国古代人物造像创作。按先生的建议,真人与复原人像实际尺寸比例1:1.1,将科学数据、图像文献、历史资料通过艺术手段进行三维重塑。先生无数次的往返于制作现场,亲自上阵实操,带领团队深度研究,反复修改,小到人物皮肤、毛发、眼球等细节塑造,大到人物动作的设定,力求结合精湛的技艺超写实还原每一个典型人物形象。
孙机先生亲力亲为复原人像的每个环节
孙机先生把关复原胸像的细节
在服饰复原方面,先生经过长期论证,逐一选定形象并绘制初稿,再参照各时期出土实物、壁画、肖像、陶俑,以及相应的文献记载反复考证,推敲每一尊形象从上到下,从外到内各件衣物的版型结构和层次,全部采用手工裁剪缝制,制定详细的制作方案,复原出典型历史时期的服装配饰约110件,并还原至人像穿着整体呈现,其中主要包括成衣、首饰、配饰、冠帽、鞋履等百余件配件的设计定制,以及各个历史时期发型、妆容等造型搭配,尽可能还原当时的服饰风貌。成衣面料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参照历代面料组织结构,复制或仿制相应时代丝绸面料,例如汉代纱、罗、绮等品种。在满足展陈环境光照、温湿度、酸碱度等前提下,主体部分尽可能采用植物染色工艺。涉及绞缬等古代印染工艺部分,采用相似原理工艺制作。首饰的制作均采用手工花丝等传统首饰加工工艺,主体以银、铜镀金制作,点翠、象牙、玳瑁、龟甲等涉及动物相关材质,全部采用效果近似的代替材质制作。
在展出中,先生和我都有些遗憾的是,观众只能看到服装的表面,看不到每套服装内如衬衣、汗衫、衬裤、衬裙、中单等并不外露的内着服饰,每件都凝聚着先生的智慧与辛劳。
四、与时相偶 推陈致新
大纲与文物、展品都确定后,将是对展厅布局及设计制作的实施阶段。先生最初的设想是在展厅结尾处将15尊复原人像以一字排开的方式,让参观者一览古代服饰的演变。而我提出完全不同的设想,“假如我是一位完全不懂古代服饰史的观众,当我‘走进’每段历史时期,欣赏每件展品时,会在脑海中想象当时古人到底穿什么样,若能在每个对应的历史展线上,看到衣冠全貌,应当会更加直观吧?”因此,我跟先生提议,“以中心区域为核心点,六大专题区域与中心轴分割为六边形的展示空间相呼应,将中国传统柱坊结构建筑形式与陈列复原人像的展示立柜相结合,主展线按照历史不同时期先后顺序,以及观众行走和观看习惯,构成一个顺畅且单向的“时间”叙事性流线,这样,每一段历史都将清晰呈现,并且中心区域的人物全貌也能完整呈现历史演变”。与先生反复推敲论证,最终,先生同意此设想,愿意以新的尝试,呈现更多样性的展示方式与观赏效果。
由于这个方案中心区域外部形成一个个辅助展线的复原人像闭合展示区,内部独立空间将做如何运用,也是和先生讨论的重点。我从儿时喜爱的万花筒中得到创作的灵感,跟先生建议提炼服饰纹样元素做成繁花似锦的大型“万花筒“似的沉浸式体验区,在我兴奋地跟他描述构想时,先生始终面带微笑地看着我,继而高兴地说:“你的想法很新奇,我好像能想象出你说的样子,但是不知道你们年轻人要怎么做,总之一定要做得美做得好看。”我再次感受到先生乐于与时相偶、推陈致新。就这样,中心区域内部的“华纹锦绣”沉浸式体验区运用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的方式呈现在公众眼前,使观众沉醉于瑰丽而奇幻的“花海”纹样中,也是开展以来,网红打卡拍照最多的一处。先生提出“纹饰重现昔日的华美,可以更好惠及大众”,此展策划与实施始终重视文物”活化“的生动化、情境化、立体化,将学术研究成果力求表达的思想性、启迪性融入到多维度、多样化的展陈形式中,提升观众的求知欲、参与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观众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以当代眼光观照历史文物,展现中华文化的绵延不断和蓬勃不息,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孙机先生在展厅进行现场讲解
五、勠力同心 踵事增华
施工搭建之初,孙机先生就多次提出到搭建现场与大家一起工作布展,考虑到条件艰苦,先生年事已高,我与策展团队的同仁们担心先生的身体,多次劝阻并表示等布展完毕后再请先生第一时间前往,先生总是急迫地说:“没事的,我好得很,身体没问题!带我去吧!”先生很关心每日展厅情况,听取每日进度详情才安心。搭建进入中后期,先生越发迫切地要求去现场,最终未等我们布展结束就早早地来到展厅,跟大家一起忙碌。即使当时展厅文物布展、灯光调试等工作均未完成,先生都能对每个展区所呈现的文物、说明词如数家珍,清晰明了地跟大家娓娓道来,先生的话记忆犹新,时刻鞭策着我。
待布展结束,先生激动地跟我说:“挺好!挺好!”不吝言辞给予肯定与赞许,并谦逊地说:“我的本事于此,愿能给后人留下点什么,不留遗憾!”
孙机先生与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部分策展团队成员合影
展览自2021年2月6日开展以来,观众络绎不绝、口碑相传,实现了将学术成果的广博高深转化为展览语言的浅显易懂,将展览的宏大叙事与文物的微观呈现有机结合,使得不同层面的观众领略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璀璨成就。除了举办此展,孙机先生始终兢兢业业地为国博的展览质量保驾护航。他的专业眼光和丰富经验,使得众多展览在学术性和艺术性上都得到了高度保证。
正是在孙机先生精业笃行、推陈致新的带领下,才有了这些学术精神和学术遗产,他的著作和研究成果将继续为后人提供宝贵的学术财富。我将以先生为楷模,踵事增华,继续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使文物走出库房、走上展线,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
孙机先生于2021年2月6日开幕式当日接受媒体群访(一)
孙机先生于2021年2月6日开幕式当日接受媒体群访(二)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影像资料
所幸我们用影像记录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的策划与实施全过程,记录下来孙机先生勤耕不辍、精业笃行的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的画面,留下弥足珍贵的影像资料。在此,回顾先生的博古通今,承先辈之精神,续吾辈之重任。
(作者胡妍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策展工作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