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研究>学术动态>详细信息
国博举办“少数民族图像文物学术研讨会”
2022-11-18     中国国家博物馆

11月15日,少数民族图像文物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国博研究院民族文物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吉首大学、贵州省博物馆、贵州大学、贵州医科大学、云南省博物馆、西藏博物馆等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出席并致开幕辞,国博研究院院长陈煜主持开幕式。

少数民族图像文物,是记录我国历代少数民族地区人物形象及其生产生活景象的史料,是研究、阐释、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央政府对民族地区施政治理等方面的鲜活物证。在主旨发言环节,宋兆麟介绍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抢救民族文物的情况,史金波通过各民族图像文物的具体例证说明其重要历史价值,杨庭硕对意大利藏“百苗图”抄临本资料的价值做了综合性说明,杨圣敏通过对新疆佛教洞窟中供养人画像的分析,证明了维吾尔族来源于蒙古草原的回纥。在研讨环节,马国君就学术界对清代民族图志的整理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苍铭对国博藏《滇中百蛮图》和美国、台湾地区藏的另两种图像的关系进行了考释;张振兴通过对《永北地舆并土司所属夷人种类图》的考论,提出清代民族图志因编绘目的不同而类型各异的特点;邵凡晶认为国博藏《清人西南少数民族图册》是“百苗图”较早期的完整本之一;于洁通过国博藏《明人苗民风俗图册》的题款及旧藏印,勾勒出原收藏者的时代、身份和交游;木仕华认为《皇清职贡图》中“麽些蛮”图像及满汉文图注对理解“麽些蛮”及其后裔的历史文化变迁、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变异、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关系的认知具有参考价值;黄金东提出《皇清职贡图》版本流传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已经超越了图像本身的价值,成为清朝廷构建“大一统”政治文化的一种方式;郭丹丹认为《职贡图》是乾隆“中华天下观”的重要体现;杨扬对《广舆胜览》在《皇清职贡图》整个制作流程中扮演何种角色、其绘制完成时间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万伊讨论了《皇清职贡图》与清宫收藏的历代职贡图像的关系,及其图像绘制模式的来源;陈煜指出国博藏《梁璨苗情图说》是改土归流大背景下清政府治苗政策形成过程的珍贵资料,也是众多湘西苗族志书的史料来源;郭小影提出国博藏《清人西域图册》反映了清代西域地区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演变过程以及民族大一统政策的实施;李游对国博藏畲族图谱类文物中盘瓠故事及其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了畲族对盘瓠形象的建构;何晓东从西藏民族文物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并提出在研究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黄镇邦介绍了贵州省博物馆在基本陈列筹备期间进行的“十八个世居民族人像、视频采集”工作;王珺透过云南少数民族银槟榔盒挖掘云南作为“亚洲文明的十字路口”区域内的物质交换与文化交流现象;任怀晟以图文互证的形式,论述了宋辽夏金服饰共性与差异及其成因。

此次会议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民族文物研究新成果、新观点的平台,为持续推进民族文物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发挥民族文物在研究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中的作用,提供了扎实的学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