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发言:《好名泥古与指鹿为马——清代衣冠在满汉之间的改名与附会》
清代帝王在衣冠配饰方面,始终强调保持自己本民族的特征,宣称汉人衣装必定会导致骑射等本领废弛、抛弃满洲旧俗,并高调拒绝采用汉人服饰,希望子孙在穿着上沿袭本民族旧制,勤习骑射,拒绝汉俗。另一方面,在满洲统治者眼中,北魏等之前入主中原的异族王朝的衣冠策略,则是负面典型,他们被认为因完全接受汉人衣冠样式,放弃本民族旧俗而招致了国家败亡。虽然如此,乾隆帝在修订礼制时,将自己满洲民族衣冠配饰元素的汉文名称进行了重新改换,新改订的名字大多出自儒家经典及前朝典制中的汉民族古代衣装,如此以附会古礼、前朝典制对满洲本民族服饰加以文饰,以使之显得合乎中原古制,增加其体面性与正统性,减少其异族色彩。本文将从满文文献出发,考证满洲服装中三处元素(带饰活计、冠顶提系、袍服细褶)的源起和本来用途,以及这些服装元素在乾隆帝修订礼制的时候,是如何被重新命名附会前代汉民族衣冠的。从这一考察过程中,可以看出异族在入主中原之后,在冠服政策上的第三条折衷策略:既不似北魏王朝全盘无保留接受汉族衣装,也不真正如某些清代皇帝对外宣扬的那样,严拒汉人衣冠制度,恪守本民族旧制,而是在大体不改变本民族服饰形制样貌的前提下,将本民族服装元素改用儒家经典、前朝旧制中的古名,附会中原汉人古代衣装,以减少本朝衣冠制度的异族色彩,增添其正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