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学术研讨会>历年参会专家>详细信息
王业宏
温州大学

2023年发言:《满族入关前的服饰刍议

根据《满洲实录》的插图和清初史料,满族入关前的服装(衣服)可大至分为朝衣、袍、褂、甲、袄和其他等几类。

朝衣是最重要的服装,文献中与朝衣相关的称谓还有朝服,披肩,披领、扇肩等,披领是朝衣的重要特征。插图中有披领的衣服有四种样式。穿披领服饰的人物为努尔哈齐,女真侍卫,蒙古将领,身份不明的蒙古人,都出现在比较重要的场合。插图中有披领的服装与入关后满族的朝衣款式不同。朝衣的披领,可溯源至辽金时期。

袍是满洲从上至下穿着最为普遍的服装,插图中的袍分有无马蹄袖和有无补子,共四类。袍的称谓从文献记载看是皇太极之后才普遍使用,努尔哈齐时期统称为衣服。有补的袍服均有马蹄袖,圆补为努尔哈齐所穿,方补为部将所穿。图像中袍的款式与入关后高度相似,只存在几处结构的差别。

褂也是入关前的重要服饰,《满洲实录》中褂的形制有五种,史料记载的褂有:长褂、马褂、短褂、齐肩短马褂、齐肩无袖短褂、齐肩短褂、女褂、女朝褂、女长褂、皮端罩、短皮端罩、长皮端罩等,图像中的五种包含在这其中。

甲,是图像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服装,有二十多种样式。史料记载有“甲,短甲,绵甲,盔甲,铁甲,甲胄,明甲,藤皮甲,纸甲”等。其基本形式为上下分开的甲衣和甲裳,可以分开单独穿。这些样式在入关以后大部分继续使用,但是可能调整了使用者身份。

袄等其他服装在入关后仍然广泛使用,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努尔哈齐建立后金政权后,进行了服饰制度的草创,效仿明朝确立官员补服和冠顶制度,而对于衣服,努尔哈齐只要求根据面料的优劣进行等级划分,从文献上看,蟒缎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衣料。天聪时期,皇太极进一步制定服饰制度,规定了正式场合穿朝衣,平时穿袍。规定黄色、龙纹为大汗专属纹样。朝衣和袍基本依旧根据面料的优劣划分等级,蟒缎的纹样较以前有所增加。崇德时期,皇太极称帝,服饰制度中增加了冠顶,翎、带等配饰和坐褥的使用规则。强调“依我朝之旧不敢改焉”,所以服装仍延续天聪时期的制度,蟒缎的纹样更加丰富。入关后,服装制度的不断修订,直到乾隆时期臻于完善。在这过程中,服装出现了分类,有了色彩、纹样、配饰等方面的详细使用规则,蟒缎一词也随着这些规则的出现,逐渐不被提及。

从皇太极训诫“后世子孙勿轻变弃祖制”到乾隆皇帝钦定《皇朝礼器图式》“礼不忘其本也,润色章身,取其文,不必仅沿其式”,清代统治者一直遵循“未可轻革旧俗,永守勿愆”。永守勿愆的是满族入关前的服饰形态,润色章身是清代服饰制度不断修订的重要内容,从入关前蟒缎的分类使用开始,到礼、吉服等服饰的分类,最终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