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学术研讨会>历年参会专家>详细信息
吴比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2024年发言:《清代以来“红苗”服饰的演变与建构》

“红苗为明至民国时外界对居住在今湘黔渝交界处的东部方言区苗族的称呼,其服饰在清代以后经历了两次较大的变化:一是乾嘉苗民起义失败后,清廷强制推行剃发易服,以至于其服饰在清末基本“满服化”,且由尚红变为尚青;二是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自发地被当代服饰替代,但又在仪式、展演等特殊场合通过“礼服化”自觉地延续下来。通过梳理其演变过程与时代背景,可以透视数百年来民族政策的微妙之处。

 

2023年发言:《从“东坡巾”看服饰史中的文化交流》

帽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最早为北方少数民族所喜戴。在汉代及以前的首服体系中,中原地区的主流语境往往崇尚冠而轻视帽。但经历过魏晋风度和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洗礼后,士人们反而开始以戴帽为雅,乃至于参与帽的设计与改造。唐及五代,有檐有棱的“乌纱帽”已流行于士人群体,频繁出现在诗文中。北宋以降,乌纱帽出现了诸多名目,虽整体造型一致,但方圆高低的细节各有不同,其中有一种身高檐短、上宽下窄的方帽尤其受到苏轼喜爱。由于苏轼巨大的影响力,这种方帽在宋代和明代分别有了“子瞻样”和“东坡巾”的专名,后又被民间附会为苏轼发明。明清时,东坡巾已成为苏轼画像中的程式化符号之一,并传播到了越南、日本、朝鲜等东亚文化圈的国家。梳理东坡巾的演变过程,可使我们从文化交流融合的角度更好地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