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讲解周”将在七月推出8场专家讲解。本期专家讲解将围绕“古代中国”“中国古代瓷器”“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等展览,通过专题导赏,带您从不同视角看展览、赏文物、观古今,感受文化的永恒魅力。
2025年7月专家讲解安排表
统一国家的再出发
2025年7月22日(周二)9:40—11:4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秦汉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韦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魏南北朝考古、美术考古、佛教考古。近年继续尝试对汉魏南北朝文物的系统性阐释,并致力于中国早期石窟寺格局的构建。主要学术成果:《六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魏晋南北朝考古》《将毋同——魏晋南北朝壁画与历史》等;在《考古学报》《文物》《考古》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讲解内容:中华文明经过几千年的持续发展,终于在秦汉时期形成统一国家,秦汉时期文物从各个方面反映着统一国家的面貌和特点。东汉中晚期开始,周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佛教从西向东流传、罗马帝国遣使从海路入华等重大历史事件,从政治、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深刻影响中国,中华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调适,魏晋南北朝文物集中反映了调适的过程和状况,体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力和再铸力。本次讲解选取秦汉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性文物,结合近年来新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深入解读中华文明一统与再铸的历程,引领观众在历史长河中探寻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生生不息的精神脉络。
九州四海风雅同——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多元社会
2025年7月22日(周二)14:30—15:3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于洁,历史学博士,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现从事金元时期政治制度与宫廷机构、馆藏民族文物相关研究。主要学术成果:《宋元人心目中张骞形象及其历史渊源》《元代崂山道士刘志坚交游考》《金代官僚家庭中承荫人的资格继承及仕宦取向》《元大都“结羊肠”风俗证补》。
讲解内容:辽宋夏金元时期是多民族政权从并立走向统一的时代,商品经济繁荣发达,文明交流空前频繁,呈现出“九州四海风雅同”的宏大风貌。“多元”与“融合”是这时期的关键词,不管是风格独特的西夏皇陵鸱吻、缝合了多民族文字而创制的女真文碑,还是商贸繁荣中诞生的纸钞,都是对这组关键词最好的诠释。本讲解选取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关键文物,结合国际汉学前沿热点问题,解读这一时期中国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创造的辉煌文明,以及中华文明如何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走向新高峰。
从敦煌图像看中国中古时期服饰史
2025年7月23日(周三)14:30—16:00
讲解展览: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展厅:北18展厅
主讲人:崔岩,艺术学博士,北京服装学院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及创新设计。主要学术成果:专著《敦煌五代时期供养人像服饰图案及应用研究》,论文《敦煌五代时期僧尼供养像服饰研究》《敦煌石窟回鹘公主供养像服饰图案研究》等。
讲解内容:敦煌艺术源于佛教文化,并且体现了与古代社会生产和世俗生活各个方面的交流和融合。特别是壁画和彩塑中反映出的服饰造型、结构、色彩、材质、配饰、纹样和装饰风格丰富多彩,是研究中国中古时期服饰和染织工艺的重要图像资料。本次讲解沿着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历史脉络,通过敦煌服饰艺术图像分析,讲述丝绸之路上一千多年间服饰演变的特色,以及背后反映的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史实。
文物里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
2025年7月24日(周四)9:40—11:1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孙博,艺术学理论博士,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宗教艺术史、丝绸之路物质与视觉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主要学术成果:《国博石堂的年代、匠作传统和归属》《285窟所见西魏皇族精英主义》《六镇贵族的物品世界——以伊和淖尔北魏墓群为中心》《“畏兽”四题》等。
讲解内容:我国史学界通常以“中古”一词,指涉约公元3至9世纪之间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历史时段。在此时段的中华大地,上演了从剧烈动荡到统一强盛的历史篇章。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的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用文物、图像等内容直观、感性地展现出这一历史时段文化的多元面貌。本次讲解从文物出发,透物见人、透物见史,引领观众深刻地理解、掌握中古史的主要问题与线索。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之规律篇
2025年7月25日(周五)14:00—16:0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毕游,历史学博士,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方向研究,尤其在宋明理学方面成果颇丰。主要学术成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朱熹、陆九渊与王守仁理学思想比较研究》,并出版同名专著;论文有《朱陆之争所呈现的道德知识性问题》《理范畴的内在矛盾性及其主观化演进》等。
讲解内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系列专题讲座沿着古代中国陈列的历史进程,简述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周人将商代的祭祀文化发展为礼乐文化。孔子为挽救礼崩乐坏的局面,为礼乐注入新的道德内涵,开启了丰富多彩的子学时代。其后,中国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两汉经学、六朝玄学、隋唐佛学、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并经清初三大师的启蒙思想而迈入近现代。本期讲解着重阐释历史背景对思想文化的影响,揭示传统思想融合式发展的大趋势,揭示传统思想演进的基本规律及其内在逻辑。本讲力求通俗易懂,故事性与知识性相结合,适当涉及学术性。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历程与生活美学
2025年7月26日(周六)9:40—11:10
讲解展览:中国古代瓷器
展厅:北17展厅
主讲人:张裴桐,历史学硕士,馆员。主要从事社会文化史研究。作为内容设计,参与“中国古代瓷器展”改陈工作。主要学术成果:《制造历史景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中的影像史学应用》等。
讲解内容:依托中国古代瓷器展览内容,按照展览动线,讲述中国古代瓷器发展史及其与古人日常生活的关联。先从时间角度讲述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历程,以展厅内重点窑口的重点文物为依托,展现从原始瓷到明清瓷器的发展史和技术革新。再以茶、酒、花、香四类器皿及瓷器的外销为着眼点,讲述瓷器与古人日常生活的密切关联。
中国古代玉器的用途与工艺
2025年7月26日(周六)14:30—16:00
讲解展览:中国古代玉器
展厅:北19展厅
主讲人:毕海,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玉器研究。主要学术成果:《中国古玉图鉴丛书——动物造型与纹饰卷》《从宋明玉器中看宋明艺术风格的变化》《山行神朗——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古代玉鹿珍赏》等。
讲解内容:中国的玉器制作历史悠久,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玉器距今9000余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玉器在宗教、礼仪、政治、道德观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历代各具特色的玉器,不仅蕴含了古人的精神文化、风俗好尚,还体现了古代治玉工艺的发展变化,丰富了中国玉文化的内涵。本次讲解依托中国古代玉器展,在讲述中国古代玉文化发展脉络的同时,重点解读各时期玉器的用途、工艺等内容。
天人之际——中国古代音乐艺术
2025年7月27日(周日)9:40—11:1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卢宇,哲学博士,馆员。主要从事中国音乐研究、书画创作,具有古琴、钢琴、笛箫公开演奏经验。主要学术成果:《〈五知斋琴谱〉综考》《琴瑟和鸣课程教案》《二十世纪山水画的临古典范:李研山及其书画研究》;参与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江琴缘”展览项目等。
讲解内容:“乐”是“六艺”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古代中国”展厅陈列有自旧石器时代至20世纪初的乐器以及与音乐艺术有关的丰富文物,清晰勾勒出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本次讲解立足于馆藏,基于最新音乐学学术成果,从乐器的起源与发展、音律的确定与统一、乐曲的诞生三个方面,结合文物测音演奏音频,带领观众赏析中国古代乐器,探寻文物背后的古代音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