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教>最新活动>讲解导览>详细信息
专家讲解|2025年5月推出8场专题导赏,点击查看→
2025-05-12

 

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讲解周”将在五月推出8场专家讲解。本期专家讲解将围绕“古代中国”“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瓷器”“中国古代书画”“中国古代佛造像”“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美的多元”等展览,通过专题导赏,带您从不同视角看展览、赏文物、观古今,感受文化的永恒魅力。

 

2025年5月专家讲解安排表

 

 

 

预约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访问“国家博物馆”小程序,进入“讲解预约”,根据专题内容进行付费报名。报名成功后,可点击小程序左上角“我的”图标,在“我的预约”中查看相关信息。本月首场专家讲解将于5月13日开启预约。(每场专家讲解提前7天开启预约,具体讲解时间请关注国博官方平台预告。)

 

 

注意事项:成功付费预约“专家讲解”的观众,请在讲解当日从国家博物馆北门西侧入口凭有效证件核录后,通过安检入馆,并于讲解开始前10分钟,到达该展览序厅耐心等待,由工作人员检录身份证和手机预约信息后按时开始讲解,请您合理安排时间。讲解期间,请勿使用任何设备录音、摄影摄像。

 

 

专家讲解·内容简介

 

古玉掇英

2025年5月20日(周二)9:40—11:10

讲解展览:中国古代玉器

展厅:北19展厅

 

 

主讲人:杜卫民,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玉器鉴定。主要学术成果:著有《古代玉器艺术》《宋代玉器鉴定》等。

讲解内容: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玉器制作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古代玉器的数量有近九万件,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迄明清时期,年代跨度8000多年,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承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和价值。本次讲解选取“中国古代玉器”展中的经典文物,通过解析其背后的故事,带您感受中国玉文化的悠久与辉煌。

 

中国古代服饰的传承、发展与变革

2025年5月20日(周二)14:30—16:00

讲解展览: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展厅:北18展厅

 

 

主讲人:朱亚光,设计艺术学硕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古代服饰文化。主要学术成果:《清代钿子的形成》《清代旗人妇女的旗髻》《宋代以前我国妇女是否缠足》等。

讲解内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个服饰通史类陈列,集合了策展人孙机先生等专家学者在相关领域的诸多重要学术成果,全面系统地回顾了我国各历史时期主要服饰形制及蕴含其中的服饰文化。本次讲解在带领大家了解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基本脉络的同时,重点讲述带具、首服、霞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变化。

 

往日“食”光——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2025年5月21日(周三)9:40—11:10

讲解展览: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

展厅:北11展厅

 

 

主讲人:王辉,历史学博士,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饮食文化史。主要学术成果:《秦汉的飨宴》《宴飨万年——文物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史》《民以食为天——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等。

讲解内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宏富,不仅有制作精美、功能各异的饮食器具,有种类繁多、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有浩繁的饮食典籍制度;还包含着由烹饪实践派生出的“五味调和、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政治智慧以及“医食同源”“食疗养生”等科学的饮食思想。本次讲解从食材、器具、技法、礼仪、艺术等不同角度阐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呈现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古代饮食文化图景。

 

抱朴为器——中国古代瓷器里的生活与艺术

2024年5月21日(周三)14:30—16:00

讲解展览:中国古代瓷器

展厅:北17展厅

 

 

主讲人:彭晓云,文学硕士,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瓷器的征集、鉴定、研究工作。主要学术成果:《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两件元代钧窑双耳连座瓶的再认识》《十九世纪上半叶中国陶瓷对外贸易发展及相关问题研究》《中国物质文化史——瓷器卷》(宋金时期)等。

讲解内容:瓷器,在泥与火的洗礼下幻化成型。它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提高和丰富了古代人民的物质生活,且在古代政治制度、礼仪规范、商业贸易、文化交流、艺术审美等方面均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自古以来,瓷器不仅是“实用”的造物,作为餐具、茶器、香器、陈设器、文房器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文化”的载体,见证着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本次讲解将结合藏品,通过对中国古代瓷器历史、工艺、用途、贸易、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介绍,展现古人丰富的生活万象与社会面貌。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之规律篇

2025年5月22日(周四)9:40—11:4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地下一层展厅

 

 

主讲人:毕游,历史学博士,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方向研究,尤其在宋明理学方面成果颇丰。主要学术成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朱熹、陆九渊与王守仁理学思想比较研究》,并出版同名专著;论文有《朱陆之争所呈现的道德知识性问题》《理范畴的内在矛盾性及其主观化演进》等。 

讲解内容:本讲解沿着古代中国陈列的历史进程,简述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周人将商代的祭祀文化发展为礼乐文化。孔子为挽救礼崩乐坏的局面,为礼乐注入新的道德内涵,开启了丰富多彩的子学时代。其后,中国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两汉经学、六朝玄学、隋唐佛学、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并经清初三大师的启蒙思想而迈入近现代。本期讲解着重阐释历史背景对思想文化的影响,揭示传统思想融合式发展的大趋势,揭示传统思想演进的基本规律及其内在逻辑。本讲力求通俗易懂,故事性与知识性相结合,适当涉及学术性。

 

佛教艺术审美的中国化进程

2025年5月22日(周四)14:30—16:00

讲解展览:中国古代佛造像

展厅:南13展厅

 

 

主讲人:蔡晓菁,宗教学博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佛教史与佛教文物。主要学术成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亚视域下的南北朝三论学嬗变与发展研究》,论文有《佛教中国化视角下造像碑的功用与类型探析》《邺城出土白马吻别图像及其寓意》等。

讲解内容:中国佛教造像虽然源自古印度的宗教文化和艺术,但是其形象、寓意及艺术表现性等在本土化的进程中通过移植和改造,已经深具浓郁的中国特色。佛教造像历史上发展出“褒衣博带”“菩萨如宫娃”等审美风格,进一步走近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是佛教为适应中国文化而发展的重要体现。本次讲解将通过对馆藏经典文物的解读,带领大家追寻佛教造像艺术在中国的演变轨迹。

 

走进古希腊的美学世界

2025年5月23日(周五)9:40—11:10

讲解展览: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

展厅:南1、南2展厅

 

 

主讲人:朱晓云,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法国格勒诺布尔高等商业学校管理专业硕士,研究馆员。“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中方策展人。曾主持策划“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知者创物——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国家博物馆智慧展厅“数说犀尊”等展览。致力于中西博物馆管理比较研究。主要学术成果:《法国的国立博物馆与国家文化影响力建设》《阿布扎比卢浮宫:法国博物馆走出去》《历史坐标中的法国“学院派”》等。

讲解内容:在所有关于古希腊的展览中,再没有比“美”这个主题更令人心动的。作为西方文明的起源,这片地中海沿岸,被美神阿佛洛狄忒垂青的土地,也为西方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树立了范式。但是,古希腊的“美”从何而来,在与埃及、两河流域的强大文明毗邻而居的地中海西岸,古希腊如何能够在“美”的世界构建中独树一帜?在走向我们所熟知的“希腊化时期”之前,它曾经历了什么?在这漫长的,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公元前1世纪的岁月中,“基克拉迪文明”“米诺斯文明”“迈锡尼文明”如何各自为“城邦时代”古希腊美学体系的最终形成提供多元的养分?本次讲解将带领观众一起探寻古希腊对于“美”这一主题的执着追求以及多元创造,展现“美”在古希腊精神世界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古希腊人是如何通过对“美”的探索实现自我的超越。

 

士心雕龙——从帖学正统到碑帖融合

2025年5月23日(周五)14:30—16:00

讲解展览:中国古代书画——清代进士的翰墨遗珍

展厅:南12展厅

 

 

主讲人:晏小飞,哲学博士,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金石碑帖研究、文物鉴赏、书法创作与教学工作。曾全程参与中国书法申遗工作,担任申遗片书写者。主要学术成果:编著国博馆藏《宋拓本颜柳白米四家法帖》《宋拓本澄清堂帖卷十一》。作品应邀入展国内外书展100余次,举办书法个展10次,出版个人作品集9种。

讲解内容:清代进士书法是科举制度与艺术创新的独特结晶。清初以沈荃为代表,承袭董其昌帖学传统,形成工整严谨的馆阁体,体现皇权美学。康乾时期,刘墉融颜体雄浑于馆阁程式,达到清代帖学高峰。乾嘉以后,金石学兴起,何绍基、伊秉绶等以篆隶笔意突破帖学束缚,郑板桥“六分半书”更显个性解放。晚清包世臣、康有为倡导碑学,赵之谦、吴大澂融合北碑与唐楷,推动书法走向多元革新。本次讲解从书法史出发,结合清代科举制度和士人墨迹,分析其笔墨中蕴含的文人精神和审美意趣,阐述清代书法从帖学独尊到碑帖并行的转型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