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讲解周”将在四月推出8场专家讲解。本期专家讲解围绕“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开展,通过专题导赏,带您从不同视角看展览、赏文物、观古今,感受文化的永恒魅力。
2025年4月专家讲解安排表
专家讲解·内容简介
国博青铜器的艺术之旅
2025年4月22日(周二)9:40—11:1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苏强,研究馆员。主要从事馆藏传世品青铜器的研究及保管工作。主要学术成果:《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青铜器卷》(商代分册)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饕餮纹提梁卣探析》 《国博馆藏元代吴江州儒学铜钟初探》等。
讲解内容: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用于祭祀的青铜礼器将优美精致的纹饰与各种奇巧的青铜器造型相结合,构成了独特的中国青铜文化艺术。本次讲解将以“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的相关展品为线索,从纹饰溯源、纹饰类型、布局方式等方面,对这一时期青铜器纹饰的发展脉络、时代风格特点和宗教观念的演变等内容进行介绍,从而带领观众走进古代先民的精神世界,领略商周时期青铜器纹饰的艺术魅力。
早期人类的起源与发展
2025年4月22日(周二)14:30—16:0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赵婧舒,考古学硕士,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考古、公众考古。主要学术成果:《略论大汶口文化彩陶》《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鱼头型蚌刀的形制与功能研究》《广东山地丘陵地带秦汉时期的农业:以五华狮雄山遗址植物遗存分析为例》等。
讲解内容: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一脉相承的文明。最新的考古成果表明,我国是东方人类的故乡,同非洲并列人类起源最早之地。超过百万年的人类发展史为我国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发展演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本场讲解将以“古代中国”远古时期展陈内容为依托,介绍近百年来中国在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讲述中华大地上的人类起源与文明诞生。
宋元古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
2025年4月23日(周三)9:40—11:1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张保卿,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元明考古。主要学术成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宋之交中原北方地区的墓葬及其社会变迁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地区唐辽金墓葬文化研究》,出版专著《宋金时期中原北方地区砖室墓研究》,论文有《河朔地区宋金仿木结构砖室墓文化面貌探析》《再论宋代中原北方地区墓葬孝行题材的流行》《营造视野下的唐宋仿木构砖室墓发展脉络——以壁柱为中心》等。
讲解内容: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多民族交融共生、文化科技全面勃发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段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孕育出市井文化的新芽,在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交融中,为中华文明注入多元的蓬勃生机。本次讲解将依托“古代中国”宋元部分的展览内容,探寻文物背后蕴含的历史信息,展现这段千年之前的文明华章。
文化交融——汉唐时期的物质文化
2025年4月24日(周四)9:40—11:1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赵玉亮,艺术学博士,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馆藏考古出土类文物的保管、整理与研究工作。主要学术成果:《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吐鲁番文书》《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唐大中六年韩干儿墓出土器物》等。
讲解内容: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充分参与西南、西北地区的管理,同时与中亚、东亚等地有经济文化方面的往来,丰富了本土文化。魏晋时期,佛教文化的传播,使得原来的社会文化有了新的面貌;南北地区的交流、交融,拓展了之前的政治文化版图;北方地区与中亚等地的交流往来,让中华文明更为绚烂。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对外来文化持包容开放的态度,使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本次讲解通过对经典文物的解读,讲述汉唐时期文化交流交融的壮阔历史。
管窥三国两晋南北朝
2025年4月25日(周五)9:40—11:1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杨玥,历史学博士,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考古、博物馆制度等。主要学术成果:《洛阳地区北魏鲜卑、汉人墓葬比较分析》《辽代墓志生肖图案的考古学观察》《中国博物馆宏观管理体制发展历程、特点及趋势》等。
讲解内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时期。在这一历史阶段,各政权间不断争夺势力范围,或据守一隅、或欲统一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和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面貌在各个政权中延续,民族融合在规模与程度上都超越以往时代,为统一多民族的隋唐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本次讲解通过对代表性文物的解读,试图勾勒这一时期的壮阔历史。
明清书籍的历史
2025年4月25日(周五)14:30—15:3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周天爽,历史学博士,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文献学、明清出版史。主要学术成果:《晚明书籍编纂“鉴定”考述——以陈子龙编纂活动中鉴定者为例》《明中后期总集编纂研究》《〈大明一统志〉的书坊刊刻及其利用情况》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晚清方濬师日记整理与研究》。
讲解内容:明清处于传统社会发展与变革期,政治环境的稳定,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中西间的密切交流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使得这一时期的书籍编纂事业达到高峰。丛书、类书等集大成典籍出现,既系统留存了经典,又对后世学术方法产生深远影响。通俗文学创作繁盛,小说、戏曲、传奇盛极一时,丰富时人精神文化生活,也为后世文学发展奠定基础。西学东渐,西方科技著作被译介到中国,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东学西传,经典汉籍也被外译到西方,使西方深入了解中国的哲学思想与道德观念。本次讲解将围绕“古代中国”明清部分,带您探寻书籍背后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透过一册书籍、一部巨著,感受中华文明如何在字里行间书写出五千年的智慧长卷。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之规律篇
2025年4月27日(周日)9:40—11:4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毕游,历史学博士,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方向研究,尤其在宋明理学方面成果颇丰。主要学术成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朱熹、陆九渊与王守仁理学思想比较研究》,并出版同名专著;论文有《朱陆之争所呈现的道德知识性问题》《理范畴的内在矛盾性及其主观化演进》等。
讲解内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系列专题讲解沿着古代中国陈列的历史进程,简述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本讲解沿着古代中国陈列的历史进程,简述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周人将商代的祭祀文化发展为礼乐文化。孔子为挽救礼崩乐坏的局面,为礼乐注入新的道德内涵,开启了丰富多彩的子学时代。其后,中国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两汉经学、六朝玄学、隋唐佛学、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并经清初三大师的启蒙思想而迈入近现代。本期讲解着重阐释历史背景对思想文化的影响,揭示传统思想融合式发展的大趋势,揭示传统思想演进的基本规律及其内在逻辑。本讲力求通俗易懂,故事性与知识性相结合,适当涉及学术性。
天人之际——中国古代音乐艺术
2025年4月27日(周日)14:00—15:3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卢宇,哲学博士,馆员,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音乐研究、书画创作。主要学术成果:《〈五知斋琴谱〉综考》《琴瑟和鸣课程教案》《二十世纪山水画的临古典范:李研山及其书画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口述访谈录》,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项目《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的互动共生: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自信》,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江琴缘”展览项目等。
讲解内容:“乐”是“六艺”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古代中国”展厅陈列有自史前时期至20世纪初的乐器以及与音乐艺术有关的丰富文物,清晰勾勒出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本次讲解立足于馆藏,基于最新音乐学学术成果,从乐器的起源与发展、音律的确定与统一、乐曲的诞生三个方面,结合文物测音演奏音频,带领观众赏析中国古代乐器,探寻文物背后的古代音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