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讲解周”将在三月推出6场专家讲解。本期专家讲解主要围绕“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以及“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临时展览开展,通过专题导赏,带您从不同视角看展览、赏文物、观古今,感受文化的永恒魅力。
2025年3月专家讲解安排表
专家讲解·内容简介
从古代文物看中华民族的形成
2025年3月25日(周二)9:40—11:1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林硕,历史学硕士,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历史、丝绸之路与名家手稿。曾长期负责馆藏文献的整理,尤其侧重古籍稿抄本及信札的研究利用。主要学术成果:《古代丝绸之路史上的“三绝三通”》《谁是丝绸之路上的首位欧洲访客》《繁华落尽忆江南:〈乾隆南巡图〉中的人、事、景》。
讲解内容:“古代中国”陈列着上起远古,下迄明清的珍贵文物,全面反映出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对外交流情况,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与感召力。本次讲解将以不同时期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物证为线索,以物证史,全景式地呈现出神州大地从分散的方国,逐步走向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历史发展脉络,使观众切实感受到五千年来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犹如参天巨树,虽经历岁月磨洗,犹自枝繁叶茂,庇荫今人。
农业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2025年3月26日(周三)14:30—15:3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邱振威,理学博士,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考古、环境考古、田野考古。主要学术成果:论文《上山文化水稻植硅体研究的几点思考》《河北康保县兴隆遗址2018—2019年植物遗存浮选结果及分析》《Excavation at Hanjing site yields evidence of early rice cultivation in the Huai River more than 8000 years ago》等。
讲解内容:农业作为人地关系的经典体现,其发展历程几乎与中国的万年文化史同步展开。回溯至农业尚未形成之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野生植物采集、管理、栽培以及野生动物利用与驯化的过程。随着作物驯化和家畜驯养的完成,农业逐渐成为先民的主要生计方式,并促使古代中国经济形态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特别是起源于中国北方的粟作农业和南方的稻作农业,展示了古代中国在全球农业及粮食生产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考古发现与研究揭示了众多农业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重要文化遗存。本次讲解将聚焦“古代中国”展览远古时期展出的代表性物证,通过它们一窥中国古代先民在农业领域的独特贡献与非凡智慧,以及对世界农业史的重要影响。
神话·传说·史实——多元一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
2025年3月27日(周四)14:30—16:0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代媛媛,文学硕士,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现主要从事“古代中国”辽宋夏金元段等常设展览的内容设计相关工作。主要学术成果:《玉音和鸣,乐石同光——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容曜丹青——明清肖像画展中“文人雅集”音乐活动场景及所用乐器》《碎金词谱选译及其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乐派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北京音乐史》等。
讲解内容:中国古代音乐史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类特征,并从音乐的角度、以音乐的语言对其进行诠释。“古代中国”展览的展陈逻辑与展品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音乐信息,它们串联起绵延的中国古代音乐历史,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它们也展示着中华文明特殊的魅力。本专题以“古代中国”展览中文物的音乐故事出发,以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为脉络,为观众展现中华文明中多元一体的音乐历史。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
2025年3月28日(周五)9:40—10:4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孙思雅,哲学博士,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文物研究及学术活动策划及组织工作。主要学术成果:《青铜乐器铭文套语“元鸣孔煌”析论》《论青铜乐器之“歌钟”与“行钟”》《天亡簋铭所见周初周人文化程度》《覐公簋与“晋”之由来》等。
讲解内容:何谓早期中国?是文化意义上的史前时期中国大部地区文化彼此交融联系,所逐渐形成的多元文化共同体?还是夏商周早期国家阶段,所包含的物质文化、制度雏形、意识形态等多维文明的继承与延续?本次讲解聚焦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中有关“早期中国”部分,通过陶器、玉器、青铜器、甲骨文等文物中所反映的文化基因,探讨这一时期的历史进程、文字演变,以及礼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等,引领观众领略早期中国文明的发展脉络与独特魅力。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之规律篇
2025年3月28日(周五)14:00—16:0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毕游,历史学博士,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方向研究,尤其在宋明理学方面成果颇丰。主要学术成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朱熹、陆九渊与王守仁理学思想比较研究》,并出版同名专著;论文有《朱陆之争所呈现的道德知识性问题》《理范畴的内在矛盾性及其主观化演进》等。
讲解内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系列专题讲解沿着古代中国陈列的历史进程,简述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周人将商代的祭祀文化发展为礼乐文化。孔子为挽救礼崩乐坏的局面,为礼乐注入新的道德内涵,开启了丰富多彩的子学时代。其后,中国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两汉经学、六朝玄学、隋唐佛学、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并经清初三大师的启蒙思想而迈入近现代。本期讲解着重阐释历史背景对思想文化的影响,揭示传统思想融合式发展的大趋势,展现传统思想演进的基本规律及其内在逻辑。力求通俗易懂,故事性与知识性相结合,适当涉及学术性。
走进古希腊的美学世界
2025年3月29日(周六)14:30—16:00
讲解展览: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
展厅:南1、南2展厅
主讲人:朱晓云,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法国格勒诺布尔高等商业学校管理专业硕士,研究馆员。“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中方策展人。曾主持策划“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知者创物——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国家博物馆智慧展厅“数说犀尊”等展览。致力于中西博物馆管理比较研究。主要学术成果:《法国的国立博物馆与国家文化影响力建设》《走向国际舞台的法国地方博物馆》《阿布扎比卢浮宫:法国博物馆走出去》《历史坐标中的法国“学院派”》等。
讲解内容:在所有关于古希腊的展览中,再没有比“美”这个主题更令人心动的。作为西方文明的起源,这片地中海沿岸,被美神阿佛洛狄忒垂青的土地,也为西方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树立了范式。但是,古希腊的“美”从何而来,在与埃及、两河流域的强大文明毗邻而居的地中海西岸,古希腊如何能够在“美”的世界构建中独树一帜?在走向我们所熟知的“希腊化时期”之前,它曾经历了什么?在这漫长的,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公元前1世纪的岁月中,“基克拉迪文明”“米诺斯文明”“迈锡尼文明”如何各自为“城邦时代”古希腊美学体系的最终形成提供多元的养分?本次讲解将带领观众一起探寻古希腊对于“美”这一主题的执着追求以及多元创造,展现“美”在古希腊精神世界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古希腊人是如何通过对“美”的探索实现自我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