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教>最新活动>讲解导览>详细信息
专家讲解|2024年11月推出9场专题导赏,点击查看→
2024-11-14

 

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讲解周”将在11月推出9场专家讲解。本期专家讲解将围绕“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以及临时展览开展,通过专题导赏,带您从不同视角看展览、赏文物、观古今,感受永恒的文化魅力。

 

2024年11月专家讲解安排表

 

 

预约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访问“国家博物馆”小程序,进入“讲解预约”,根据专题内容进行付费报名。报名成功后,可点击小程序左上角“我的”图标,在“我的预约”中查看相关信息。本月首场专家讲解将于11月19日开启预约。(每场专家讲解提前7天开启预约,具体讲解时间请关注国博官方平台预告。)

 

 

注意事项:成功付费预约“专家讲解”的观众,请在讲解当日从国家博物馆北门西侧入口凭有效证件核录后,通过安检入馆,并于讲解开始前10分钟,到达该展览序厅耐心等待,由工作人员检录手机预约信息后按时开始讲解,请您合理安排时间。讲解期间,请勿使用任何设备录音、摄影摄像。

 

 

专家讲解·内容简介

 

凝结中华文明智慧的中国古代钱币

2024年11月26日(周二)9:40—11:10

讲解展览:中国古代钱币展

展厅:南11展厅

 

 

主讲人:张安昊,历史学硕士,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货币史,在《学习时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北京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文章数篇。主要学术成果:《清末国家币制改革中金本位战略及银本位战术的制定及调整》《清朝宝泉局机构沿革新考》等。相关研究系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重大学术文化工程《(新编)中国通史》编纂工程《经济史卷》阶段性成果。

讲解内容:钱币是日常生活中最易接触到的文物,其虽仅方寸,却贯穿中国历史发展,承载着治乱兴亡,拥有独特的厚重文化。历史上的治世以此方寸为要,但凡乱了此方寸的政权,几是短命的。中国钱币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给全世界文明进步做出独特贡献。本次讲解基于钱币变化,了解中国历史发展,进而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之观念篇

2024年11月26日(周二)14:00—16:0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毕游,历史学博士,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方向研究,尤其在宋明理学方面成果颇丰。主要学术成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朱熹、陆九渊与王守仁理学思想比较研究》,并出版同名专著;论文有《朱陆之争所呈现的道德知识性问题》《理范畴的内在矛盾性及其主观化演进》等。

讲解内容:本讲解沿着古代中国陈列的历史进程,简述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本期主要围绕古人内心世界的建设。人类最初萌发的是宗教意识和审美意识。周人将商人的祭祀文化发展为礼乐文化,礼乐崩坏则激发了百家争鸣的热潮。两汉的繁琐经学演化成清谈,魏晋玄学家重新讨论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西来的佛教借玄学广泛传播,展开了一个全新的内心世界。佛教的思辨性、实证性、心性论以及道教的宇宙论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资源。清初三大师在挽救理学末流之弊的同时,提出了具有启蒙意义的新人性观。本讲力求通俗易懂,故事性与知识性相结合,并具有一定的思辨性。

 

走进古希腊的美学世界

2024年11月27日(周三)9:40—10:40

讲解展览: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

展厅:南1、南2展厅

 

 

主讲人:朱晓云,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法国格勒诺布尔高等商业学校管理专业硕士,研究馆员。“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中方策展人。曾主持策划“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知者创物——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国家博物馆智慧展厅“数说犀尊”等展览。致力于中西博物馆管理比较研究。主要学术成果:《法国的国立博物馆与国家文化影响力建设》《走向国际舞台的法国地方博物馆》《阿布扎比卢浮宫:法国博物馆走出去》《历史坐标中的法国“学院派”》等。

讲解内容:在所有关于古希腊的展览中,再没有比“美”这个主题更令人心动的。作为西方文明的起源,这片地中海沿岸,被美神阿佛洛狄忒垂青的土地,也为西方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树立了范式。但是,古希腊的“美”从何而来,在与埃及、两河流域的强大文明毗邻而居的地中海西岸,古希腊如何能够在“美”的世界构建中独树一帜?在走向我们所熟知的“希腊化时期”之前,它曾经历了什么?在这漫长的,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公元前1世纪的岁月中,“基克拉迪文明”“米诺斯文明”“迈锡尼文明”如何各自为“城邦时代”古希腊美学体系的最终形成提供多元的养分?本次讲解将带领观众一起探寻古希腊对于“美”这一主题的执着追求以及多元创造,展现“美”在古希腊精神世界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古希腊人是如何通过对“美”的探索实现自我的超越。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历程与生活美学

2024年11月27日(周三)14:30—16:00

讲解展览:中国古代瓷器展

展厅:北17展厅

 

 

主讲人:张裴桐,历史学硕士,馆员。主要从事社会文化史研究。作为内容设计,参与“中国古代瓷器展”改陈工作。主要学术成果:《制造历史景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中的影像史学应用》等。

讲解内容:依托中国古代瓷器展览内容,按照展览动线,讲述中国古代瓷器发展史及其与古人日常生活的关联。先从时间角度讲述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历程,以展厅内重点窑口的重点文物为依托,展现从原始瓷到明清瓷器的发展史和技术革新。再以茶、酒、花、香四类器皿及瓷器的外销为着眼点,讲述瓷器与古人日常生活的密切关联。

 

从古代文物看中华民族的形成

2024年11月28日(周四)9:40—11:1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林硕,历史学硕士,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历史、丝绸之路与名家手稿。曾长期负责馆藏文献的整理,尤其侧重古籍稿抄本及信札的研究利用。主要学术成果:《古代丝绸之路史上的“三绝三通”》《谁是丝绸之路上的首位欧洲访客》《繁华落尽忆江南:〈乾隆南巡图〉中的人、事、景》。

讲解内容:“古代中国”陈列着上起远古,下迄明清的珍贵文物,全面反映出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对外交流情况,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与感召力。本次讲解将以不同时期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物证为线索,以物证史,全景式地呈现出神州大地从分散的方国,逐步走向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历史发展脉络,使观众切实感受到五千年来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犹如参天巨树,虽经历岁月磨洗,犹自枝繁叶茂,庇荫今人。

 

玉泽中华——中国玉文化的演进

2024年11月28日(周四)14:30—16:00

讲解展览:中国古代玉器

展厅:北19展厅

 

 

主讲人:鲍丽娟,艺术学硕士,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玉器考古与鉴定、博物馆学。主要学术成果:《玉出红山》《从汉代礼仪用玉的变化看汉代社会变革》《考古遗址博物馆的特质与展陈叙事》等。

讲解内容:中国玉文化见证和参与了中华文明起源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进程,是延续文明血脉,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物质载体之一。中华民族先民早在9000年前已经开始使用玉器,在历史时期中逐渐赋予玉器以礼制和政治地位的象征,乃至人格化、道德化的精神载体。本次讲解结合“中国古代玉器”展,以中国玉文化9000年发展史为主线,分析各时代典型器所展现的料、工、形、纹等工艺特征,及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识。

 

从考古与文物解读曾楚历史和艺术

2024年11月29日(周五)9:40—11:10

讲解展览: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

展厅:北4展厅

 

 

主讲人:陈克双,历史学硕士,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物类展览的策划、策展理论和古代文物研究等工作。曾担任“古代中国陈列”辽宋夏金元部分、“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等数十个展览的策展人。主要学术成果:《辽宋夏金元时期内容设计思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满汉文彩绘〈孔子世家图册〉研究》《画像砖的内在与阐释——河西魏晋画像砖主题展览的策展思路》等。

讲解内容:自1978年曾侯乙墓发现以来,江汉平原的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出土文物异彩纷呈,揭示了青铜时代江汉平原上曾国和楚国曾经璀璨的物质文化。来自湖北地区五家重点博物馆的200余件珍贵文物,展现了曾楚两国的历史风云和璀璨艺术。本次讲解将通过湖北地区的重大考古发现,揭示青铜时代的曾、楚两国此消彼长的隐秘历史故事,鉴赏以凤凰纹饰为代表的曾楚文物艺术,及其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

 

盛世启示——大航海开启的全球化与明清时代的应对之策

2024年11月29日(周五)9:40—11:1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马顺平,历史学博士,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从事古代书画及宫廷史研究,在《历史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要学术成果:《走进故宫看文物·绘画编》《走进故宫看文物·书法编》,主编《庙堂仪范: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

讲解内容:明清时代是中国古代最后的两个统一王朝,它们既延续深化着传统的君主集权政治,同时又面临十五世纪以来新航路开通后,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新趋势。客观而言,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其辉煌之处,如江南地区持续的经济繁荣和人口的大幅增长,知识阶层扩大后所带来的文化普及,以及在奠定多民族统一国家进程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明朝初年,郑和船队虽然已经进行过规模宏大的远洋航行,但整体对外政策仍然秉持朝贡贸易;清朝建立后,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国策,最终导致鸦片战争爆发,被迫开放门户。明清时代并不遥远,它们的辉煌和所面临的时代挑战都值得进一步的思考。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明清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思考契机。琳琅满目的文物陈列,既表现了那个时代经济文化所达到高度和深度,又是盛世的启示。

 

天人之际——中国古代音乐艺术

2024年11月30日(周六)14:30—16:0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卢宇,哲学博士,馆员。主要从事中国音乐研究、书画创作,具有古琴、钢琴、笛箫公开演奏经验。主要学术成果:《〈五知斋琴谱〉综考》《琴瑟和鸣课程教案》《二十世纪山水画的临古典范:李研山及其书画研究》;参与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江琴缘”展览项目等。

讲解内容:“乐”是“六艺”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古代中国”展厅陈列有自旧石器时代至20世纪初的乐器以及与音乐艺术有关的丰富文物,清晰勾勒出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本次讲解立足于馆藏,基于最新音乐学学术成果,从乐器的起源与发展、音律的确定与统一、乐曲的诞生三个方面,结合文物测音演奏音频,带领观众赏析中国古代乐器,探寻文物背后的古代音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