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讲解周”将在十月推出8场专家讲解。本期专家讲解将围绕“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国古代玉器”等专题展览,以及临时展览“凤凰故国”开展,通过专题导赏,带您从不同视角看展览、赏文物、观古今,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2024年10月专家讲解安排表
专家讲解·内容简介
从考古与文物解读曾楚历史和艺术
2024年10月22日(周二)9:40—11:10
讲解展览: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
展厅:北4展厅
主讲人:陈克双,策展人、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物类展览的策划、策展理论和古代文物研究等工作。曾担任“古代中国”基本陈列辽宋夏金元部分、“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等数十个展览的策展人。主要学术成果:《辽宋夏金元时期内容设计思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满汉文彩绘〈孔子世家图册〉研究》《画像砖的内在与阐释——河西魏晋画像砖主题展览的策展思路》等。
讲解内容:自1978年曾侯乙墓发现以来,江汉平原的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出土文物异彩纷呈,揭示了青铜时代江汉平原上曾国和楚国曾经璀璨的物质文化。来自湖北地区五家重点博物馆的200余件珍贵文物,展现了曾楚两国的历史风云和璀璨艺术。本次讲解将通过湖北地区的重大考古发现,揭示青铜时代的曾楚两国此消彼长的隐秘历史故事,鉴赏以凤凰纹饰为代表的曾楚文物艺术,及其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
中国古代服饰的传承、发展与变革
2024年10月23日(周三)9:40—11:10
讲解展览: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展厅:北18展厅
主讲人:朱亚光,设计艺术学硕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古代服饰文化。主要学术成果:《清代钿子的形成》《清代旗人妇女的旗髻》《宋代以前我国妇女是否缠足》等。
讲解内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个服饰通史类陈列,集合了策展人孙机先生等专家学者在相关领域的诸多重要学术成果,全面系统地回顾了我国各历史时期主要服饰形制及蕴含其中的服饰文化。本次讲解在带领大家了解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基本脉络的同时,重点讲述带具、首服、霞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变化。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之观念篇
2024年10月23日(周三)14:00—16:0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毕游,历史学博士,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方向研究,尤其在宋明理学方面成果颇丰。主要学术成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朱熹、陆九渊与王守仁理学思想比较研究》,并出版同名专著;论文有《朱陆之争所呈现的道德知识性问题》《理范畴的内在矛盾性及其主观化演进》等。
讲解内容:本讲解沿着“古代中国”陈列的历史进程,简述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本期主要围绕古人内心世界的建设。人类最初萌发的是宗教意识和审美意识。周人将商人的祭祀文化发展为礼乐文化,礼乐崩坏则激发了百家争鸣的热潮。两汉的繁琐经学演化成清谈,魏晋玄学家重新讨论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西来的佛教借玄学广泛传播,展开了一个全新的内心世界。佛教的思辨性、实证性、心性论以及道教的宇宙论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资源。清初三大师在挽救理学末流之弊的同时,提出了具有启蒙意义的新人性观。本讲力求通俗易懂,故事性与知识性相结合,并具有一定的思辨性。
文化交融——汉唐时期的物质文化
2023年10月24日(周四)9:40—11:1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赵玉亮,艺术学博士,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馆藏考古出土类文物的保管、整理与研究工作。主要学术成果:《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吐鲁番文书》《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唐大中六年韩干儿墓出土器物》等。
讲解内容: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充分参与西南、西北地区的管理,同时与中亚、东亚等地有经济文化方面的往来丰富了本土文化。魏晋时期,佛教文化的传播,使得原来的社会文化有了新的面貌;南北地区的交流、交融,拓展了之前的政治文化版图;北方地区与中亚等地的交流往来,让中华文明更为绚烂。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对外来文化持包容开放的态度,使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本次讲解通过对经典文物的解读,讲述汉唐时期文化交流交融的壮阔历史。
象外之象——山水画的纪实与想象
2024年10月24日(周四)14:30—16:00
讲解展览:中国古代书画——明清绘画中的山水行旅
展厅:南12展厅
主讲人:杨扬,艺术史博士,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书画鉴藏。主要学术成果:《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北京八景图卷〉再议》《恽寿平“猫蝶图”辨伪》《从国博藏〈太玄真一本际经〉谈写经书法》等。
讲解内容:山水画于南朝就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古人创作山水画,一方面是对自然的感受与纪录,一方面也是个人情感的寄托与抒发,有时更是蕴含了山水画家对天地哲理的认识与思考。明清时期,山水画的技法与风格都有重要的突破和变革。本次讲解将从纪游、卧游、神游三个层面来深入中国山水画的内核,并将山水画的虚与实,地域风格,笔墨流派传承与再创造等问题融会在讲解中,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解读,以及几件作品的对比和关联,深入介绍中国山水画在明清时期的生动面貌。
多元一体 群星丽天——辽宋夏金元明清的音乐历史
2024年10月25日(周五)14:30—16:0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代媛媛,文学硕士,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现主要从事“古代中国”基本陈列辽宋夏金元部分等常设展览的内容设计相关工作。主要学术成果:《玉音和鸣,乐石同光——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容曜丹青——明清肖像画展中“文人雅集”音乐活动场景及所用乐器》《碎金词谱选译及其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乐派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北京音乐史》等。
讲解内容:辽宋夏金元时期与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精彩而特殊的历史阶段。在此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得到了更为多元的表达,音乐文化也不例外。置身古代中国展厅,在与文物的深度交流之中,我们能感受到辽潇洒不羁的宴乐一体、宋精妙绝伦的文人音乐与热闹非凡的市民音乐、西夏兼收并蓄而又自成一体的音乐之谜、金承上启下的且歌且诉,乃至明清雅俗并重、集之大成,更显我国音乐历史之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本次讲解试图通过对文物背后音乐历史的解读,由古及今,使观众能够沉浸式体会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艺术基因。
镂冰雕琼——中国古代玉器艺术
2024年10月27日(周日)9:40—11:10
讲解展览:中国古代玉器
展厅:北19展厅
主讲人:孙梦颖,艺术学硕士,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玉器史、艺术史等。现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玉器”展等专题展览的内容设计相关工作。主要学术成果:《艺蕴天工——方寸之间的“雅与趣”》《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格物匠心》等。
讲解内容:玉石钟灵毓秀、品相温润,与中国人的精神追求颇多契合。中国的玉器制作历史悠久、种类丰富、特色鲜明,而美是古今玉器制作者与鉴赏者永恒的追求。本次讲解依托“中国古代玉器”展,通过重要文物揭示不同历史阶段的玉器所凝结的思想、文化、制度等,带领大家全方位感悟古代玉器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和审美意趣,探寻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传统与精湛的艺术造诣。
文物里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
2024年10月27日(周日)9:40—11:1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孙博,艺术学理论博士,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宗教艺术史、丝绸之路物质与视觉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主要学术成果:《国博石堂的年代、匠作传统和归属》《285窟所见西魏皇族精英主义》《六镇贵族的物品世界——以伊和淖尔北魏墓群为中心》《“畏兽”四题》等。
讲解内容:我国史学界通常以“中古”一词,指涉约公元3至9世纪之间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历史时段。在此时段的中华大地,上演了从剧烈动荡到统一强盛的历史篇章。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的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用文物、图像等内容直观、感性地展现出这一历史时段文化的多元面貌。本次讲解从文物出发,透物见人、透物见史,引领观众深刻地理解、掌握中古史的主要问题与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