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本,设色,纵41厘米,横808厘米
这是一幅描绘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清军平定新疆境内准噶尔(达瓦齐)叛乱的历史画卷。准噶尔部是厄鲁特蒙古的一部。元朝灭亡后,蒙古形成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漠西厄鲁特蒙古的首领是元太师托欢之后,明朝称其瓦剌,清朝称其卫拉特。大约16世纪后期,厄鲁特蒙古已分成四部,其中准噶尔部游牧在伊犁河流域的肥沃牧场上,与中原地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西藏及中亚的贸易往来较发达,力量逐渐强大。在康熙至乾隆年间,该部的上层贵族受到沙俄的煽动和支持,曾数次挑起事端,发动叛乱。达瓦齐取得准噶尔统治权后,其内部矛盾愈演愈烈,准噶尔部族中盼望结束混乱动荡的局面、归附清朝、拥护统一的倾向迅速增强。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清政府宣谕“北路命将军班第、阿睦尔撒纳,西路命将军永常、萨喇勒,率兵前进,平定准部”。清军分北路和西路两路大军进剿达瓦齐。清朝宫廷画家钱维城于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绘制《平定准噶尔图》卷,记录这次平叛的情景,描绘了沿途各族人民牵羊端酒慰劳平叛大军的画面,还记录了准噶尔部众几千人向清军投降的场景。图卷中阿玉锡夜斫达瓦齐大营是唯一的战斗场面,阿玉锡等三勇士率22骑,在深夜中,举刀策马大声呼喊着冲入敌宵,使上万叛军闻声崩溃,7000多人向清军大背投降。达瓦齐率2000余人逃往南疆,投奔乌什维吾尔族首领霍吉斯伯克,伯克将其擒获,解送清军大营。所示图片为“伊犁河”与“大营”的受降场面。阿玉锡那种英勇无畏的神情跃然纸上。阿玉锡原是“准噶尔属司牧臣”,雍正年间归顺清朝。他参加平叛,有力地说明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达瓦齐最后带余众投奔南疆乌什维吾尔族首领霍吉斯伯克,被擒,清军平定达瓦齐叛乱取得胜利。
延伸阅读:
国家博物馆
微信服务号
国家博物馆英文版
微信服务号
国博君
微信订阅号
国家博物馆
APP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
中国国家博物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888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012号 | EMAIL:service@chnmuseum.cn
内容运维:新闻传播处 |技术保障:信息技术部 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