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保管>馆藏精品>藏品详情
三彩釉陶天王俑

高52厘米,53.5厘米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韩森寨出土

这对天王俑皆作武士打扮,身材魁梧,头戴盔冠,身穿铠甲,四肢矫健,怒目圆睁,足下踩踏做垂死挣扎状的夜叉。工匠大胆采用对比夸张手法,凸显天王驱邪镇恶的威慑力量。

天王俑源于佛教的护法神,多置于寺院门前或佛像前。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逐步汉化,护法神的外表也逐渐被改造成经过艺术夸张的武士形象,不仅见于寺庙,也被用来驱鬼辟邪,其象征意义已经超越佛教领域,变为凡人世界正义、威猛的象征,因此天王俑往往被达官贵人奉为死后的保护神。在众多考古发掘中,天王俑成为在墓葬中出现较多的镇墓俑。它们一般成对随葬,放置在镇墓神兽之后,面向墓门,起镇恶驱邪的作用,以保护墓主的安宁。

盛唐之前,长期普遍存在的是兽形和人兽同体的镇墓神物。早在春秋战国之交,南方荆楚地区就出现了立体木质和青铜质镇墓神物。继兽形镇墓神兽之后,东汉时期出现了人兽同体镇墓神物。南北朝时期,人兽同体镇墓神物逐渐普遍化而占据了突出地位,一直延续到唐代中、晚期。盛唐时期,镇墓天王俑的出现,意味着彻底具有人类外形而又具有镇魅驱邪神异功能的镇墓神物已充分“人性化”了,标志着神人同形观念的确立和人类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加强。镇墓天王俑与现实人类的区别,仅仅在于它具有超人的驱魅镇邪的功能、威严凶猛的外貌和神秘性。

 

延伸阅读:

护法神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