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保管>馆藏精品>藏品详情
天王石造像

高107厘米

1954年四川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

唐代石雕艺术偏重于佛教题材。这件唐代石刻天王像,造型丰腴挺秀,雕法圆熟精炼,糅合了黄河流域的浑厚质朴风格与当地传统。造像由细砂岩雕制,手臂残缺,服饰、造型不似内地佛教造像护法天王像。

天王是佛教中的护法神。天王形象通常为雄壮威武,铠胄严整,脚下镇踏鬼神。随着唐代佛教的世俗化影响,天王形象中的夸张成分逐渐减弱,写实性增强。这件石刻天王像,与其说是神,不如说是武将的化身。

万佛寺遗址自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以来陆续出土石造像,总数达200余躯,包括南朝宋、梁和北周、隋、唐等历代纪年的作品,多藏于四川省博物馆。根据明代黄辉《重建万佛寺碑记》记述,万佛寺始创于东汉延熹间,梁武帝时称安浦寺,唐称净众寺,宋称净因寺,明沿袭宋称并俗称万佛寺或万福寺,也曾称过竹林寺等。

《益州名画录》记载:“会昌年除毁后,余大圣慈寺一寺佛像得存。洎宣宗皇帝再兴佛寺,三人(范琼、陈皓、彭坚)于圣寿寺、圣兴寺、净众寺、中兴寺,自大中至乾符,笔无暂释。”这条史料说明该寺曾遭唐武宗废佛之厄。因出土石像大都少头断臂或无身,且有纪年者除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1件外,其余均在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以前,所以《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对该条目的解释是这些石像确曾毁于这一事件,并在此后得到瘞埋。不过,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该寺在会昌灭法时虽然遭到破坏,但还没有到废寺的程度,所以宣宗复法后很快得以复兴,使范琼等唐代画家数人长年在寺中创作壁画。另外万佛寺之俗称,也正说明当时寺中仍配置大量造像故而得名。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万佛寺中的造像至少保存到明洪武年间,《重建万佛寺碑记》中说的“寺燹于流贼”,应是指明武宗正德年间发生的持续数年的顺天王蓝廷瑞发起的四川民众叛乱。这次叛乱给万佛寺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