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15.8厘米,宽7.5厘米,厚3.9厘米
甘肃省安西县榆林窟的传世品
这件造像为便携式佛教用品,用两片象牙雕成,由合叶相连,可开合。合上是一头圆雕大象,身驮持塔、衣着华丽的人物,表现“八王分舍利”;打开则每片各分27格,依次浮雕佛传故事。其中的人像、动物、车、塔等,总数近300个,局部尚留彩绘痕迹。整件除顶部有残损外保存完好。
这件造像据说是清嘉庆年间被云游的喇嘛吴根栋在榆林窟大佛殿一个角落的积沙中挖出,此后就供养在榆林窟。民国时期曾被移至县署保管,陈万里先生《西行日记》记载,1925年赴敦煌考察时曾在甘肃安西芷皋县署亲眼目睹。并且,考察榆林窟时,陈先生在大佛洞又看见了一块叙述此造像来由的匾额,故补记到:“据称是清初时某僧于积沙中获之,同治回乱,踏实一带均被蹂躏,道士星散,牙佛亦遂失踪。乱平,遍觅之,始悉已移置金塔,初奉于塔院寺,寻在梁贡士家,后为盛居士所供养,地方人民即醵金推代表,往金塔求之,往返半年,几费唇舌,居然佛归原处,此光绪三十年冬间事也。”1959年此物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研究者对造像所表现的佛传内容基本明确,但对其制作年代和地点尚说法不一。阎文儒先生认为它是7、8世纪到11世纪左右印度巴拉王朝的作品。也有观点认为它制作于6—8世纪,并且根据大象脚下底座的壸门和使用马镫等汉文化特征,认为它应该是长期以来与中国内地交往密切的西域或中亚的作品。
延伸阅读:
国家博物馆
微信服务号
国家博物馆英文版
微信服务号
国博君
微信订阅号
国家博物馆
APP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
中国国家博物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888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012号 | EMAIL:service@chnmuseum.cn
内容运维:新闻传播处 |技术保障:信息技术部 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