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出土
饺子的历史十分悠久,根据古籍记载和出土文物,至少在汉代末年,饺子就已成为当时人喜食的佳品了。不过那时还不叫饺子,而叫“馄饨”,当时蒸吃,类似今天的蒸饺。北齐颜之推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这偃月形的馄饨,其实就是饺子,但也有称为“饺饵”的,如在《正字通》中有这样的记载:“今馄饨,即饺饵别名,俗屑米面为之,中空里馅,类弹丸形,大小不一,笼蒸唆之。”明代出现专用的饺子名称,《万历野获编》引述一些有趣的流传于京城的对偶句,“细皮薄脆对多肉馄饨,椿树饺儿对桃花烧麦”,可见馄饨、饺子、烧麦已有了明确的区分。这些新疆吐鲁番出土的饺子,其形状和今天北方的饺子一模一样,证明早在1000多年前,饺子不仅已在中原成为“天下通食”,而且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成了当地人的美食。
跟饺子一同出土的还有花式繁多的点心。唐代已有“点心”一词,当时有一个叫郑傪的人当了“江淮留后”,一日,家人为其夫人准备了“晨馔”,夫人正在化妆,便对她自己的弟弟说:“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另外,《幻异志·板桥三娘子》中也记:“三娘子先起点灯,置新做烧饼于食床上,与客点心。”文中的“点心”是作动词用的,均有先吃一点食物以充饥的意思。当时,现代意义上的点心被称为“果子”,例如圆仁在长安过新年,“众僧上堂,吃粥、馄饨、杂果子”,这里的杂果子就是点心。至迟到了北宋,“点心”已作为名词,在记载北宋都城汴京风情的《东京梦华录》中,就记有每日交五更时,一些酒店便点燃灯、烛,开门营业,卖“灌肺及炒肺”,“并饭、粥、点心”。又如记述南宋都城临安风情的《梦粱录》“荤素从食店”中,亦有“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之语。饺子、点心等食品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出土,反映了新疆与内地在生活习俗方面的相互影响。
国家博物馆
微信服务号
国家博物馆英文版
微信服务号
国博君
微信订阅号
国家博物馆
APP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
中国国家博物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888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012号 | EMAIL:service@chnmuseum.cn
内容运维:新闻传播处 |技术保障:信息技术部 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