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12.5厘米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玻璃瓶的瓶口和腹部剖面均为椭圆形,是用吹制法制成的,器壁极薄,晶莹玉润。玻璃条缠圈足和口沿,器底有疤痕。形态为中国传统造型,经化验,其质地为高铅玻璃,是中国自己制造的玻璃器。
李静训墓发掘出土了24件玻璃制品,包括杯、罐、扁瓶、无颈瓶、管状器、卵形器、小珠等,器类较多,年代明确,反映了隋代玻璃的制作水平。隋代生产的玻璃器,一种是在中国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特征是玻璃成分中含铅较高,通常被称为铅玻璃。另一种是受西方影响、用新技术生产的,含钠钙成分较高的钠钙玻璃,如李静训墓中同出的蓝色小杯、绿色小杯、无颈瓶等。
文献中有隋代何稠造玻璃的记载,“(何)稠博览古图,多识旧物。……时中国久绝琉璃之作,匠人无敢厝意,稠以绿瓷为之,与真不异”。隋代出土的玻璃器皿大部分是绿色,有的是深绿色,与绿釉的颜色基本一致。且有的玻璃器完全模仿瓷器,如李静训墓出土的绿玻璃盒和小杯,带有浓厚的中国瓷器风格,确有“以绿瓷为之,与真不异”之感。
李静训墓出土的玻璃器表明,当时已采用了西方玻璃工艺,既能制造高铅玻璃,也能制造出质量较高的钠钙玻璃,器物形态则依然多采用传统样式,表明中国玻璃制造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延伸阅读:
国家博物馆
微信服务号
国家博物馆英文版
微信服务号
国博君
微信订阅号
国家博物馆
APP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
中国国家博物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888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012号 | EMAIL:service@chnmuseum.cn
内容运维:新闻传播处 |技术保障:信息技术部 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