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6.7厘米,口径10.3厘米,足径4.6厘米,壁厚0.2厘米
1948年河北省景县北魏封氏墓群出土
这件杯非常精致,口沿内翻成圆唇,底部缠玻璃条成矮圈足,平底。杯体淡绿色。腹部缠贴3条波纹作为装饰,每条波纹有10个波峰,3条波纹互相衔接形成网目纹。器壁很薄,内壁光滑,外壁有明显的水平纹理,说明是采用模吹制法成型的。
模吹制法是用吹管把料泡吹成适当形状和大小,再放入模子里吹制成型,冷却后取出。用这种方法吹制的器皿比无模自由吹制的器皿更为规整,其内壁是自由表面,很光滑;外壁与模子接触,料泡放进模子的同时要不停旋转,所以形成水平纹理。地中海地区玻璃模吹技术历史很悠久,大概始于公元一世纪。
这件玻璃杯经X荧光定性分析是普通的钠钙玻璃,与罗马玻璃的一般组成相符。其装饰技法在相似的外国玻璃器上发现较多。学者认为这件杯可能是东罗马帝国时期黑海北岸地区的产品。
这时期南方主要靠水路与外国交通,北方主要靠陆路与外国交通。西晋潘尼《琉璃碗赋》:“览方贡之彼珍,玮兹碗之独奇,济流沙之险绝,越葱岭之峻危,其由来阻远。”封氏家族的封磨奴曾作为北魏使臣出使过张掖,所以封氏墓的几件罗马玻璃器可能从北方丝绸之路传入。
延伸阅读:
国家博物馆
微信服务号
国家博物馆英文版
微信服务号
国博君
微信订阅号
国家博物馆
APP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
中国国家博物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888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012号 | EMAIL:service@chnmuseum.cn
内容运维:新闻传播处 |技术保障:信息技术部 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