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保管>馆藏精品>藏品详情
“熊悍”青铜鼎

高55.6厘米

传1933年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出土

铜鼎的器、盖口沿有刻铭。从铭文看,该鼎是楚幽王熊悍(公元前237~前228年在位)销毁缴获的兵器而改铸的礼器。寿县在战国初是蔡的首都(下蔡),蔡被楚灭后改称寿春。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熊完被秦所逼,迁都寿春,称郢。熊悍是熊完之子,死后葬于寿春,此鼎出土之地即其陵墓所在。

这件青铜鼎腹部微弧,两侧有一对长方形附耳,三只蹄形足,足上端装饰兽首。器盖上有一圆环和三个变形的鸟型钮。腹上部饰细密的涡纹,腹中部饰弦纹。器及盖口刻有铭文62字,记录了楚幽王时期楚国大败秦军,将缴获的青铜兵器熔化后铸造此鼎,以彰其功绩。“熊悍”青铜鼎共有2件,大小、形制相同,另一件藏于天津博物馆,铭文66字,内容基本一致,也是为纪念战功而铸造的青铜器。

熊悍即楚幽王,公元前237年-前228年在位。战国晚期,其父考烈王熊完被秦逼迫,把都城从郢(今湖北江陵)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也称为郢。楚幽王三年(公元前235年),秦继攻赵之后,命大将辛梧率四郡兵马,联合魏国,对楚国发起攻击,后兵败而退。楚幽王十年(公元前228年)三月,幽王卒,葬于寿春附近。

此青铜鼎出土于楚幽王的陵墓。该墓在20世纪30年代被军阀盗掘,出土的器物流散到京、津、沪等地收藏者手中,后几经易手。新中国成立后,该墓部分流散的文物被集中收藏在国家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