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长8.2厘米,孔径0.31-0.33厘米
原物1933年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出土
这枚骨针的针身稍稍弯曲,针孔部分有残缺。骨针作为一种古老的缝纫工具,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了。除山顶洞遗址出土的骨针外,1983年在我国辽宁海城的小孤山遗址又发现了3枚保存完好的骨针,这3枚骨针的针孔圆滑,针身较直,通体保留了纵向的刮削痕迹。这些骨针集割、刮、磨和钻孔等技术一身,较好地反映出这一时期骨角器制作的水平。
有学者用实验的方法对小孤山出土骨针的制作与使用加以研究,认为小孤山骨针经过选材、截料、刮磨成型和加工针眼四道工序,具体讲,先从选出的骨片上截取窄长的骨料,然后用刮和磨的方法将长条形骨料加工成圆柱状针身,最后对针的尾部细磨,使之扁薄,再用对钻方法制成针眼。而山顶洞出土骨针的针眼是采用刮挖方法制成的,实验者认为刮挖比对钻费时,效率较低。但山顶洞遗址出土的一件鱼骨是采用两面对钻的方法制成的,可见不同的钻孔技术可以并存于一个遗址。
有了骨针,人们可以用兽筋作线,穿针引线,把几块兽皮连缀起来,制作成皮衣,皮衣成为人们御寒的最好装备。披上皮衣,人们便增强了战胜寒冷天气的能力,可向着北方较寒冷的地带追赶猎物,并获取成功。
国家博物馆
微信服务号
国家博物馆英文版
微信服务号
国博君
微信订阅号
国家博物馆
APP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
中国国家博物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888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012号 | EMAIL:service@chnmuseum.cn
内容运维:新闻传播处 |技术保障:信息技术部 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