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保管>馆藏精品>藏品详情
玉璧

直径17.6厘米,孔径5.2厘米

1984年浙江省余杭县长命乡钟介村出土

 

器呈灰绿色,有深色斑。扁平圆形,中部有两面对钻而成的圆孔,璧的边部较厚,制作简单,器表通体磨光,素雅无纹,造型古朴。

《说文》释璧:“瑞玉,圜器也。”《尔雅•释器》载:“肉倍好,谓之璧。”肉指璧边,好指璧孔。“肉倍好”,指璧边的宽是孔径的一倍。但是从出土及传世玉璧看,边与孔没有明显的倍数关系,符合此关系的璧很少。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璧最多,大多光素无纹,只有少数几件有刻划纹饰。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又一重器,在数量上超过玉琮。在大墓中,如果出土许多玉璧,其中只有一两个璧加工最好,出土时位于墓主的背腹部。其他多制作粗糙,薄厚不匀,出土时多以叠放的形式放于墓主的脚部。制作最好的玉璧多是墓主生前所使用,而粗糙的玉璧多是用于陪葬。玉璧是大墓中常见的随葬品。对于良渚玉璧的功用,目前没有统一的看法。《周礼》云:“苍璧礼天。”这是后世儒家对玉璧功用的看法。有学者认为,玉璧是财富的象征,出土玉璧越多,象征墓主财权越大。也有学者认为,玉璧是神之享物。

玉璧是新石器时代出现最早的玉器之一,也是延用时间最长的玉器,一直延续到清。在商、周时期,玉璧被古人当作祭天的礼器。作为“六器”之一,居首位,还广泛用于祭祀活动中。除此之外,玉璧还有馈赠、殓尸以及象征身份地位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