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17.1厘米,宽10.4厘米,厚0.5厘米
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安溪瑶山出土
器呈白色,粘合。近似长梯形,上部正中有一圆孔,两面钻成,孔径为2.5厘米,下部较宽,为弧形刃,器表磨制光滑,无使用痕迹。
玉钺是从玉斧中分化出来的,玉斧较厚重,而玉钺体扁薄,是一种武器的标志。从目前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玉钺来看,每一个墓都只出土一件,没有同时出土两件的。因此玉钺非实用器,而是军事统治权力的象征。使用时,利用钺上的穿孔,将其捆扎于一长木柄上,木柄上端有帽,下端插入镦中,是由四件器物组合成完整的一套玉钺。
从出土的良渚玉钺来看,多光素无纹。反山12号墓出土过一件玉钺,形体宽大,在钺的两面浮雕神人兽面纹和鸟纹,与“玉琮”上的纹饰相同,纹饰十分精美,被称为“玉钺王”。墓主应是掌有军事统帅权的人,这在反山墓地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钺与王权密不可分。也有学者认为,玉琮体现神权,玉钺象征军权,玉璧象征财权,三种权力通过玉制品这一特殊载体来表现。若同出于一墓,说明墓主人生前是掌握三权的首领或巫觋,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国家博物馆
微信服务号
国家博物馆英文版
微信服务号
国博君
微信订阅号
国家博物馆
APP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
中国国家博物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888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012号 | EMAIL:service@chnmuseum.cn
内容运维:新闻传播处 |技术保障:信息技术部 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