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7.5厘米,面长8.5厘米,射径9.8厘米,孔径6厘米
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安溪瑶山出土
器呈牙白色,方柱体筒形,中心有一从上至下的圆透孔。方筒形分为两节,由一条深横槽分开成两个矮方柱体。琮面以四棱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对称分布,两节纹饰基本相同。每节上端饰两条平行的凸横棱,上有两组阴刻弦纹,表示额头,其下部琢刻一神人面,以双圈为眼,外圈两侧各刻一条短线表示内外眼角,眼下方为折角长方凸块为口部,其上饰横纹和竖阴线纹代表牙齿,构成人面形象。
琮的功能与“神人兽面像”有密切关联。古文献曾记载玉琮为“六瑞”之一,有“黄琮礼地”之说。那是先秦以后人们对这些玉器的看法和总结。良渚文化玉琮是原始巫教中巫觋用作沟通天地的通神工具,体现古代一种通天祈福的宗教信仰。使用玉琮的人是有权势并赋予通神职责的人,或二者合一,集首领与巫觋于一体的统治者。
玉琮制作规整,纹饰精美。出土的良渚矮节玉琮一般受沁严重,多变成白色,花纹越繁缛,受沁越严重,高节玉琮,纹理简单,受沁少。玉琮是良渚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玉器。
国家博物馆
微信服务号
国家博物馆英文版
微信服务号
国博君
微信订阅号
国家博物馆
APP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
中国国家博物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888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012号 | EMAIL:service@chnmuseum.cn
内容运维:新闻传播处 |技术保障:信息技术部 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