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5.7厘米,面长6.8厘米,射径8厘米,孔径5.6厘米
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安溪瑶山出土
器为牙白色。方柱体筒形,内圆外方,中心有一从上到下的圆透孔,琮外壁四面正中各有一竖凹槽,琮体以四棱角为中轴线,并向两侧对称分布,两条竖凹槽之间与棱角处形成四个凸面,中间有两条深横槽将琮分成上、中、下三节,其中上、下两节纹饰相同,上端饰两组弦纹,弦纹间还刻有纹饰,表示羽冠,其下雕刻神人纹,眼为双圈,外圈两侧各刻一条短线表示内外眼角,眼下方为折角长方凸块,表示口部,其上饰横纹和竖阴线纹,表示牙齿,构成一简化人面。中间一节刻繁缛兽面纹,以两个椭圆形凸面作为眼睑,其中以双圆圈表示眼睛,连接眼睑之间的桥形凸面为额,额及眼睑处以细密的横、竖及交叉的直线构成纹饰。额下阴刻椭圆形圈纹,表示鼻,鼻下有折角长方凸块,表示嘴部,其上饰刻横纹和竖阴线纹,表示牙齿,兽面纹十分精美。
制作规整,纹饰精美,玉质光润,是良渚玉雕中之珍品。以带冠神人与兽面纹相组合,成为良渚玉琮的主体纹饰,采用浅浮雕、阴刻、管钻等琢刻技法,纹饰精湛,制作工艺娴熟,体现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制玉工艺水平之高超。玉琮出土时多位于墓主胸、腰部位。拥有它的人可能是部落首领或巫师。神人兽面纹应是良渚人崇拜的神,在当时玉琮是用来通神的工具和载体。
国家博物馆
微信服务号
国家博物馆英文版
微信服务号
国博君
微信订阅号
国家博物馆
APP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
中国国家博物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888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012号 | EMAIL:service@chnmuseum.cn
内容运维:新闻传播处 |技术保障:信息技术部 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