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保管>藏品详情
崇祯十五年二月初十日兵部为宣谕朝鲜输诚倾向共计图奴并陈各岛驻屯情形题稿及二月十三日兵部遵旨谕丽直申大义等事行稿 点击查看大图
崇祯十五年二月初十日兵部为宣谕朝鲜输诚倾向共计图奴并陈各岛驻屯情形题稿及二月十三日兵部遵旨谕丽直申大义等事行稿

题稿:纵38.6厘米 横516.9厘米 行稿:纵38.6厘米 横78厘米

明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兵部科抄档案两件。一为初十日题本;一为十三日行稿。其内容都是有关王武纬奉差出使朝鲜的有关情况的谕旨和奏报。丽,即朝鲜国(朝鲜古称高丽,明代也俗称其为“丽国”)。

一、二月初十日的兵部题本,是据二月初二日的谕旨,“逐一明白回奏”王武纬奉差出海完成使命的情况。

当时已是明朝灭亡的前夜。崇祯十年(1637)后金出兵征服朝鲜,掳其世子为质,历来向明朝称臣纳贡的朝鲜,改向后金(清)称臣纳贡。这时明军主力已被围困于松山、锦州,形势危急。为挽救危亡,明廷于崇祯十四年(1636)三月初一日,决定实授王武纬为副总兵,率一支小船队由山东登州出海,经庙岛,前往鸭绿江入海口一带,侦探朝鲜对中国政局的态度,以及辽东半岛东侧各海岛情况,筹划攻剿后金之计。历经十个月,于崇祯十五年(1637)正月返命。其奏报完成使命的情况分三项:

(1)“往觇丽国,有无向背情形”。即考察朝鲜国内形势,特别是对中国国内政局的态度。王武纬先将押送的170名战俘(明朝与朝鲜于崇祯元年边境武装冲突中的朝鲜战俘),在中朝边境的云从岛交给朝鲜方面的接收人员,从而与朝鲜当局取得了联系。通过多方面考察,王武纬认为,“其心向天朝(明朝)似有六分;顺奴(指后金政权,简称“奴”)四分”。其所以“观望两可”,主要是因为朝鲜世子被后金俘为人质,又怕明朝政局不稳,难为靠山,不得不对后金表示顺从。另一方面,朝鲜感激明朝不杀俘虏之恩,也需要中国布帛等维持生活,也对后金的残酷统治不满。故王武纬分析,朝鲜对后金是阳奉阴违,对明朝是阴奉阳违。

(2)其第二项使命是“详阅各岛屯田、驻民作何布置”,即辽东半岛外海各岛情况。王武纬详述了广丽岛、大小长山二岛、大嵩子岛、褡裢岛、石城岛、鹿岛、獐子岛、铁山岛、皮岛等的方位、土地特产、要隘等情况,并献养民屯兵之策。

(3)第三项使命是“图奴招叛作何计谋”,即招降纳叛、分化瓦解后金政权之计。王武纬的计策是,建议朝廷公开发布文告,对于投降后金的,除首恶者外,其胁从者一律免死,投诚归来的给官。再派遣细作散布流言,制造混乱,同时派重兵切断后金的运粮、运兵、后退之路,经营数年,可图收复东北。

兵部还根据王武纬考察的情形及建议,做了具体安排布置,并疏奏请旨。

二、二月十三日的兵部行稿。

兵部遵照“谕丽直申大义属藩输诚倾向,共计图奴,并陈各岛驻屯情形,逐一明白回奏”的谕旨,具题疏奏(即二月初十日兵部题稿)之后,二月十三日御批“钦此钦遵”。于是,当日即发出行稿,(1)“劄王武纬遵照御批内事理钦遵施行”;(2)“咨登抚(此指登州巡抚)察议奏夺”。

这两件档案均未见史书记载,对于研究明末政治形势以及辽东半岛历史,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崇祯十五年二月初十日兵部为宣谕朝鲜输诚倾向共计图奴并陈各岛驻屯情形题稿及二月...
关闭
崇祯十五年二月初十日兵部为宣谕朝鲜输诚倾向共计图奴并陈各岛驻屯情形题稿及二月十三日兵部遵旨谕丽直申大义等事行稿

zoom inzoom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