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保管>藏品详情
康熙《经筵讲章》 点击查看大图
康熙《经筵讲章》

经筵是古代帝王为研读经史而设立的御前讲席。汉宣帝命众儒士讲五经于石渠阁。唐玄宗选耆儒侍讲于集贤院,并设集贤院侍读学士。宋代始称经筵,每年春二月至端午日、秋八月至冬至日,逢单日讲官轮流入侍讲读。元明清三代皆沿袭此制。

清初沿袭明制,阁臣例不兼讲官。顺治九年(1652),春秋仲月举行经筵,开始令大学士知经筵事。尚书、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学士侍班,翰林二人进讲。

举行经筵有严肃烦琐的仪式规定。每逢经筵,预先设御案和讲官案,陈列讲章和进讲副本,左“四书”右“经书”。届时,皇帝着常服御东华门内文华殿,起居注官立殿柱之西,面东向。讲官等二跪六叩,兴(礼毕),按序立左右。侍班官分立讲官之后。纠仪官立东西隅。鸣赞官(司仪)宣布“进讲”,轮值讲官到御案前跪,三叩首,起立,分就左右讲官案。先讲“四书”,后讲“经书”,讲后回到原位。皇帝宣示清(满)文、汉文御论,各官跪听完毕,大学士奏感悦之辞。然后,降阶行二跪六叩礼。礼毕,皇帝临文华殿后文渊阁,赐坐、赐茶。经筵礼仪完成,皇帝还宫。赐宴本仁殿,宴毕,谢恩。

日讲由翰林院专司其事,每到冬至或夏至前一天停止。

清圣祖玄烨继位后,康熙九年(1670)十月十三日谕礼部:“帝王图治必稽古典学,以资启沃之益,经筵、日讲允属大典,宜即举行。尔部详察典例,择吉具仪奏闻。”礼部随即议覆:“经筵应照顺治十四年例,每年春秋二次举行。择于明年(康熙十年)二月十七日午时开讲。讲官听内阁酌定员数起用。经书讲章,应令讲官撰送,内阁酌量改定,预期进御览,礼仪筵宴俱照旧例。其日讲日期择于本年十一月十二日巳时开讲,日讲官亦俟内阁酌定起用。”康熙帝批准了礼部拟定日期,同时谕命“已经设立翰林院,其日讲官及应行事宜着翰林院酌定具奏”。

第二年二月十七日,经筵开讲于保和殿,由王熙进讲《大学》“康诰曰克明德”一章,熊赐履进讲《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两句。此后,每年春秋两季举行。

日讲,自康熙九年十一月开讲以后,每隔一天讲一次,先在弘德殿举行,后改在乾清宫举行。到康熙十二年二月,康熙帝谕大学士:“朕于听政之暇,即于宫中批阅典籍,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向来隔日进讲,朕心犹然未惬。以后尔等须每日进讲,阐发书中意旨。如此,为学之道可无间断。”此后,日讲改为每日进讲。

康熙十五年(1676)十月,日讲已持续五年多,康熙帝对讲官说:“经书屡经讲读,朕心业已熟晓。《通鉴》一书,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益于治道。”此后讲官即从《通鉴》中“择切要事实进讲”。

康熙十九年(1680)四月初十日己巳,日讲《书经》应讲的内容已讲毕,从第二日起开始讲《易经》,每晚由侍读学士张英加讲《通鉴》。

康熙二十五年(1685)四月,这时日讲从康熙九年十一月开始已进讲整十五年,康熙帝已从十八岁到三十三岁,他感到每天进讲占用时间很多,已影响了批阅奏章,谕令“日讲暂停止”。又谕《春秋》、《礼记》改在宫里每天讲阅,《诗经》、《通鉴》讲章可交与张英,命他送到内廷。至此,日讲才告结束。

此处所选即康熙经筵和日讲《易经》、《书经》、《礼记》和《通鉴》的讲章。

康熙《经筵讲章》
关闭
康熙《经筵讲章》

zoom inzoom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