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在将于5月1日出版的《紫荆》杂志发表独家署名文章。王春法表示,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国家历史文化艺术殿堂,是全国举办展览数量最多、展览结构最为均衡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深化不同层次的文明对话,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香港合作由来已久,近年来双方共同举办了多场主题鲜明、极富特色的大型展览,受到香港社会欢迎。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全国举办展览数量最多、展览结构最为均衡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余冠辰 摄)
文|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王春法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国家历史文化艺术殿堂,也是国家文化客厅。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
现有藏品数量143万余件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2003年根据中央决定,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2007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动改扩建工程,2012年新馆建成开放。新馆总用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在11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国家博物馆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文物收藏保护、学术研究、陈列展览、社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著重要的平台作用。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率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发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号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里扬帆启航。
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有藏品数量143万余件,充分展现和见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不断优化馆藏结构,取得了包括月球样品001号和新中国第一座低速风洞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藏品。
作为全国举办展览数量最多、展览结构最为均衡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既有由“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复兴之路.新时代”构成的基本陈列和“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中国古代瓷器展”“中国古代钱币展”等专题展览,又有涵盖重大主题展、历史文化展、考古发现展、科技创新展、经典美术展和国际交流展等系列临时展览,从而形成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突出阐释中华文化的一体、临时展览突出阐释中华文化的多元这样一个立体化展览体系,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展示窗口,每年吸引著数以百万计国内外观众前来参观,在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中名列前茅。
进入新时代,中国国家博物馆按照“不求所藏、但求所展,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与国内外数十家文博机构、院所高校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学术研究,举办文物精品展览,召开研讨会,启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牵头成立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丝绸之路博物馆联盟、上海合作组织博物馆联盟等国际组织,努力在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树立“来国博、看中国”展览品牌形象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使命是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与国家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的中华文化物化话语表达体系,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引导人民群众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发挥国家文化客厅作用。
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发挥行业头雁作用,努力建设与世界大国地位相称、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相称、与蓬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称、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称的世界一流大馆,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收藏中心、研究中心、展示中心、传播中心和交流中心,在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把中国文化传播的更远更广方面做出一系列探索。
一是坚持践行展览是最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策展能力是核心能力的理念,不断提高策展水平、优化展览结构、加强展览品牌建设。
从博物馆的工作来说,办展是最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我认为国家博物馆最重要的使命,就是通过展览塑造一个系统的、立体的、完整的中华文化形象。中国不仅是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还是一个非常有活力、前景光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博物馆的展览,不仅要展示历史之中国、发展之中国,更要展示奋进之中国、未来之中国。我们时刻牢记展示塑造多元一体大一统中华文化的内在逻辑和价值理念,不求所藏、但求所展,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在配合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重大时间节点举办重大主题展览、优化提升专题展览的同时,还大力推动开门办展,与地方政府和文博机构合作推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初步树立起“来国博、看中国”的展览品牌形象。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圆满完成中央交办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等重大主题展览,引起强烈反响。创造性地提出文化展这一全新的展览类型,策划推出孔子文化展、甲骨文文化展、《红楼梦》文化展等文化大展,受到观众广泛好评。先后与陕西、四川、新疆、内蒙古等多个省(自治区)政府、文旅部门和文博机构合作,推出精品文物展、地域文化展和考古发现展,引发观展热潮。今年,我们还将推出“长城文化展”“新时代全国考古成果展”“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展”“延安鲁艺文献文物展”“古罗马文明展”等展览,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国家博物馆形成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突出阐释中华文化的一体、临时展览突出阐释中华文化的多元这样一个立体化展览体系,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展示窗口。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展品(余冠辰 摄)
二是探索延伸展览维度,突破时空限制拓展展览影响力,让更多优秀展览来到群众身边。
在时间维度上,传统做法就是办个展览,出本展览图录,将展览内容以出版物的形式保留下来,让有需求的观众和相关研究者可以及时使用。随著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我们现在提出办展“五件套”的工作方式,既在举办展览、出版图录的同时,还要举办正式的展览开幕式、面向相应领域专家的学术研讨会以及面对公众的科普报告会。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展览搬到云端,让展览真正做到“永不落幕”。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结合“智慧国博”建设,我们已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上推出了72个在线虚拟展厅,受到观众广泛欢迎。
在空间维度上,我们加大巡展工作力度,提高精品展览复展率,将优秀展览送到更多地区。近年来,我们不仅推动馆藏青铜器、中国古代书画、《红楼梦》等多个优秀展览在不同地区博物馆展出,同时也把“小城故事——里耶秦简展”等在国博举办过的地方精品文物展推送到各地。此外,我们还以展览为依托,推动“云端国博”建设。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国家博物馆率先推出“国博邀您云看展”系列活动,丰富疫情期间人民精神文化生活。2020年4月24日,在中国航天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联合推出首个5G技术支撑的无实体网上展览——“永远的东方红——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五十周年云展览”,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
三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深化不同层次的文明对话,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长期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在积极拓展“朋友圈”,提升影响力、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不断扩大国际合作、牵头成立博物馆领域国际组织、推动并积极参与周边国家博物馆交流。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已与近百家国外博物馆建立不同层面的联系,发起成立或积极参与了上海合作组织博物馆联盟、丝绸之路博物馆联盟、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等博物馆国际组织的工作,与日韩国家博物馆定期举办会谈交流、举办展览。同时,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协会、濒危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基金等多个国际组织的各项活动,全球治理的参与度不断提升。
在推进文明交流对话方面,我们一方面积极推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优秀展览走出去,赴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新西兰国家博物馆、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等举办各类展览。另一方面也积极引进国外优秀展览,如与大英博物馆合作举办了“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与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蒙古国国家博物馆等12家国外博物馆联合举办了“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等一系列重要展览。这些展览成为了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共享世界文明之美的平台。
2019年,我们成功举办了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来自五大洲24个国家的40多位国际一流博物馆馆长或代表,以及国内50余位博物馆馆长或代表出席论坛,签署《国博共识》,在国际博物馆界产生了良好影响。2020年9月,我们又发起举办了“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得到全球5大洲15个国家的16家国家级博物馆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参与活动的各馆馆长亲自向世界展示各参与博物馆的馆藏珍品,20余家平台直播,让全球观众足不出户就能够在线上欣赏。2021年,这次活动被国家网信办评为服务构建网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大精品案例,中国国家博物馆应邀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作宣传推介。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使命是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与国家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的中华文化物化话语表达体系,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引导人民群众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发挥国家文化客厅作用。图为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余冠辰 摄)
开创国博与香港文化界交流合作新局面
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香港合作由来已久。早在2006年,我们就举办了“回归历程——中国艺术大展历史画和主题创作部分作品回顾展”,展出1998年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专门创作的一批主题美术作品,其中包括巨幅油画《世纪大典》和国画《驻港部队》。这些作品分别在北京和香港进行了展示,展览结束后,部分作品被香港特区政府收藏。与此同时,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建成开馆以来,与香港合作更加频繁和紧密。 2013年10月,“复兴之路”大型展览在香港开展,吸引逾万市民、学生前往参观。有的观众表示“正是由于有昨日的失败才有今日的成功,历经苦难后的成长才能造就真正的强盛”。还有观众表示“今日国家的强盛来之不易,香港和内地应上下一心,勿让外国势力有机可乘”。
2015年4月28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香港中联办教科部、香港特区政府康文署、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饶宗颐学术馆之友协办的“学艺融通——饶宗颐百岁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是历年来饶宗颐先生众多展览之中最具规模及展品种类最为齐全的一次,展品包括他历年来近百种著作、学术论文、手稿、信札及学者研究“饶学”的著作。
2017年6月26日,为庆祝香港特区成立二十周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香港特区政府合作举办“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同心创前路掌握新机遇”展览,展览通过44件(套)展品,反映了香港基本法的起草过程、香港回归的筹备过程及香港回归祖国20年来的发展历程,向公众展示香港落实“一国两制”以来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果及未来发展前景。
2019年7月3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香港特区政府康文署在香港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现代化之路——共和国七十年”展览。我们精选约171件(套)珍贵文物、艺术品和模型,约230张历史照片及精彩视频和多媒体互动项目,从现代化进程、经济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和社会民生等方面,生动展现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抉择、发展进程和建设成就,以及中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两个月的展期里吸引了众多香港市民参观。
2021年6月,“时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在香港举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联合主办单位,以“月球样品001号——见证中华飞天梦”和“众心向党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内容为主,展示科学家使用过的物品、书信以及月球车、月壤等实物展品,将“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等融汇贯穿其中,立体呈现百年来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学救国,科技报国、兴国、强国伟大事业的感人故事,潜移默化对广大香港市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人心回归。
2021年7月3日,作为香港特区政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的一个重要项目,“百年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在香港开展。展览共划分六个部分:“救亡图存”“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东方之珠”,通过历史图片、军事模型、互动装置等,多角度、立体化地向香港同胞展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征程。
当前,推动香港青少年形成对中国历史、中华文化和现实国情的正确认知,开展香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是内地与香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一是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中国国家博物馆将积极推动与特区政府以及香港文化机构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推出符合时代主题、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的精品展览。今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举办“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展”“笔墨丹青绘湾区——大湾区采风暨美术作品展”。二是策划推出更多具有学术性和传播力的原创性展览。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与香港文化机构加强策展合作,选择契合时代脉搏的主题共同策划展览,定期在香港推出主题鲜明、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高品质展览项目。三是不断开创合作交流新局面。中国国家博物馆愿意与爱国爱港的企业家、收藏家和文化人士加强合作,对藏品征集、学术研究、青少年教育、人才培养等领域加大支持力度。
今年即将召开党的二十大,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10周年,我们将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与香港相关机构以及文化单位的合作交流,共同守护中华文明根脉,共同为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作出应有贡献。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2年5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