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赵俊生艺术展”开幕式的嘉宾合影
“赵俊生艺术展”在我馆开幕
2017年9月7日,“赵俊生艺术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冯远,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院长何家英,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李宝林,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孙克,赵俊生的夫人朱晴先生,我馆馆长吕章申,党委书记黄振春和其他馆领导,以及书画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及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出席开幕式。吕章申、冯远、孙克、李宝林、何家英、刘曦林等先后讲话。我馆谢小铨副馆长主持开幕式。
吕章申馆长在讲话中说:中国画历经千余年的发展,高峰林立,形成了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独特性,也形成了具有一定艺术程式的中国画传统。这一优秀传统是我们今天要必须珍视的。在20世纪初,当这一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绘画艺术形式遇到了新文化,相互碰撞所引发的旷日持久的争论,形成了关于传统中国画发展的各种设想,都成为20世纪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路径,而变革是其中的主流。与之同时,在变革中保留传统的基本形式也是主流的声音。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新旧磨合,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的现状不仅显现出与时代相应的各种问题,而且许多画家也在用实践来面对和回应现实中的问题,这就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画发展的时代背景。
赵俊生先生应是这一时期的中间派。他出生于1944年,这一年龄段的画家上有老下有小,他们承载着社会和家庭这两个方面的压力。198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半截子美展”的主题正是指向这种状态。不管是“没有出壳的鸡”,还是已经“孵过的蛋”,都是一种难言的尴尬。赵俊生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本来他可以像天之骄子一样进入中央美院,成全他自小就立下的做大画家的梦想,却因“文革”的时代悲剧,成为他一生的遗憾。那个时期,赵俊生没有得到展现才华的机会,直到1969年下放到张家口蔚县参加农业劳动,依然没有可能在专业上得到发展。他走向专业归口是在1973年分配到当时的国务院文化组下属的机构,从事组织全国美展的工作,由此,他开始了毕生奉献给美术事业的道路。不久他转入到中国美术馆工作,直到在中国美术馆退休,应该说,他为这一时期的美术工作做出了特有的贡献,也帮助过很多这一时期的美术家。
作为一个在美院附中“孵过的蛋”,又因没能升入中央美院而成为一只“没有出壳的鸡”,赵俊生和这一时期的很多画家一样,非常努力的画插图、画连环画等等。在这种大众美术的实践中,其画艺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弥补了没有得到大学教育的不足。或许正是因为知道自己有不足,赵俊生在80年代以后则更加努力。他的勤奋和他扎实的功底以及他对于中国画的独特理解,使得他能够在各种题材和各种画法上全线出击,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因此,他像其父亲、著名津门画家赵松涛先生那样,人物、山水、花鸟各擅其能,能工能写。虽然,他最终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人物画方面,不像他父亲定格在山水画方面,但赵俊生的艺术道路有着深厚的家学影响,但他走的又是远离家学的道路。
赵俊生先生是一位具有多种才艺的画家,他不局限在一种题材与一种画法之上。在人们的印象中,赵俊生是一位擅长画老北京的高手,在他的笔下既有天桥的把式,又有胡同里的京腔,他把风情和民俗结合起来,为当代人展现了已经逝去的旧京风情。他在为人们保留记忆的同时,又用自己的笔墨重新塑造了一个连接着陈师曾当年《北京风俗图》的趣味,显然,这也是和他一直生活在京津地区紧密相关。赵俊生又和齐白石一样,把民间的题材与文人的笔墨结合起来,表现出不同一般的风情和民俗特点。还应该看到,赵俊生一直介入在90年代时兴的文人画思潮之中,不管是新与旧,都表明了他对文人艺术的眷念与爱好。因此,他的题材中出现一些古人的身影,如“竹林七贤”,“东坡赏梅”等。尤其是文人在花前月下、吟咏酬酢的种种情态,似乎与他笔下的那些旧京下层生活中的表现大相径庭。这就是赵俊生绘画的多样性。他总是不满足于自己,不满足于似乎好像已经定格的属于自己的题材和笔墨,所以,在新世纪前后受到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时,他也画了一批具有当代性的作品,又与文人传统、文人艺术拉开了距离。这种表现当代观念的作品融入到他的整体之中,就建构了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赵俊生艺术的特色,显然,这是不同寻常的。有时代的印记,又有他自己发展的轨迹,还有其凸显的属于他个人的艺术风格。
赵俊生先生是一个思想上活跃、艺术上心灵手巧的画家。赵俊生曾以“二憨”为笔名,他对人的确憨厚,我与他在中国美术馆同事八年,经常在一起小酌聊艺,对他的了解更多一些,他人缘好,有求必应,可在艺术创作上他并不“憨”,而是非常内秀,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和理想。
客观的说,赵俊生在有生之年取得了不平凡的艺术成就,这与他在中国美术馆几十年的工作经历是分不开的。中国美术馆的藏品和每年几十个、上百个的各种展览,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增强了他的艺术辨别力,也提升了他的艺术创作能力和在多样化道路上的发展潜能。我常想,如果再给赵俊生十年的时间,当他把伸出去的五指握成有力的拳头,他的艺术创作将会勇猛精进,艺术成就将会更大。遗憾的是天不假年,没有再给他这重要的十年。
赵俊生的遗孀朱晴先生及其子决定将赵俊生先生的一百件遗作,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对此为国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我谨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深表敬意和感谢!
冯远副主席在讲话中说,我对赵俊生艺术的最初印象来自于他以天桥、民俗等为题材创作的一批作品,生动有趣,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味。他具有相当扎实的功力,不管是文人画、水墨画还是写意画,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对表现主义、现代主义以及西方艺术绘画理念的引入也表现得得心应手。作为一个同行,我对赵俊生的艺术表示深深的敬意。他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对转型时期的中国绘画进行探索,表现出孜孜以求的热情,并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他的创作,对于今天中国画创作事业,仍是很大的鼓励。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国画发展的道路。
孙克先生讲到,赵俊生先生既是我在中央美院附中的校友、学弟,也是我的好友。他是历届中央美院附中培育的诸多画家中十分杰出的一位。他才华出众,基本功深厚。他在艺术创作实践上始终坚持深入人民,深入民间,深入生活。他的作品表现了对生活的了解,对艺术的热爱,最难得的是他的作品具有幽默感,这种幽默贯穿到他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现出浓厚的人情味,很吸引人,很感染人。今天,他的画作能在国家最高文化殿堂展出,我代表美院附中老同学,代表中国画学会,对他取得的艺术成就表示由衷的高兴和钦佩。
李宝林先生在讲话中说,赵俊生多才多艺、才思敏捷,他广博吸收中外营养来创作自己的艺术,但他最喜欢的还是中国画传统艺术,他的根基他的土壤在这里。我们看俊生的画,里面有毕加索立体派的影子,但根基是水墨画传统的功力,他的画将中外这些元素都吸收得很自然,把德国表现派的艺术品位和中国画写意传神的传统结合得非常巧妙。他所有的吸收和融合都不留痕迹,可以说他是一个天才的画家。
何家英说,赵俊生先生为人厚道,从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其内心既无浮躁也无慌张,从容淡定,状态恬淡。作品情感真挚,没有装腔作势,没有功利心。他每一张画的趣味、幽默,笔墨的随意,都表现自如。正是因为这种积累,使得他与现代融合时,恰如其分,非常自然。赵俊生的画作具有中国内在精神的成分、有笔墨的趣味和深厚的内涵。我对其家人将他的作品捐献给国家的善举表示钦佩。
刘曦林先生在讲话中深情地缅怀了自己和赵俊生在中国美术馆共事30年结下的深厚的友谊。他说赵俊生是一个天才加勤奋的艺术家。赵俊生出身艺术世家,其父亲是津门著名山水画家赵松涛先生。在具有艺术天赋的同时,他勤学苦练,最终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在处于“古今中外”文化交汇的时空里,赵俊生接受学院派美术教育,在工作中接触世界美术新潮,受家族文化熏陶及对古代中国画传统的深爱,他把民间艺术风格和现代艺术风格融合起来,在综合的艺术修养当中不断成长,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古风、民间风、学院风、现代风等各种风格,并且在各个领域都做了深入认真的研究。无论是在现实主义艺术道路上还是在新水墨思潮中,他都达到了非常高的层次。他的作品幽默、逗趣儿,具有强烈的艺术通感,画风不拘束,呈现了一种自然的境界,达到了不似而似的灵境,体现了艺术家深厚的艺术积累和个人魅力。我们将纪念和永远学习赵俊生,他是我们中外文化交流时空里一颗闪亮的星,这颗星将永远闪耀在现代美术史上。
赵俊生先生的儿子赵镭表示,我代表家人感谢国家博物馆,为我父亲隆重举办这个纪念展。出席今天开幕式的有很多是先父的老朋友、老同事和老同学,很多是看着我长大的。看到各位前辈,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许多当年和父亲在一起的场面。今天我父亲的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我们家人的一个心愿终于实现了,感谢各位专家对我父亲艺术成就的认可。
开幕式上,吕章申馆长向赵俊生的夫人朱晴先生颁发了捐赠收藏证书。
展览展出至2017年9月29日。(撰文:闫岩 摄影:董清)
嘉宾参观展览
吕章申馆长向赵俊生的夫人朱晴先生颁发捐赠收藏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