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研究>研究成果>学术论文>详细信息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辽金元春水、秋山玉器初探
张润平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10期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辽、金、元春水、秋山玉器实物的分析,并结合文献记载,较为深入地探讨了辽、金、元时期春水、秋山玉器的种类、纹饰、用途以及制作工艺和玉料产地等相关问题。辽金元春水、秋山玉器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充满了草原风情和艺术气息,展现出其独特的渔猎捺钵文化。春水、秋山玉器的使用者多为皇室成员及贵族,是身份的重要标志。玉料产地,大多来自我国新疆和田地区。

【关键词】辽金元 捺钵 春水玉 秋山玉 玉器

一  引 言

2010年初,国家文物局将原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所藏的40余万件文物调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其中玉器有8万余件。2011年初,笔者参加了玉器的点交入库工作。在这些传世玉器中,包括近百余件辽、金、元时期的春水玉和秋山玉,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国内外文博机构的收藏量,在质量和种类上也是最好、最为丰富的。笔者参与挑选出部分精品,在国博举办的《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展览中展出。其精美的造型和纹饰,展现出独特的草原文化,非常珍贵,有些精品是第一次展出。本文就辽、金、元时期春水、秋山玉器的种类、纹饰、用途以及制作工艺和玉料产地等相关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辽、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居住着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他们以放牧狩猎的游牧生活为主,并随着季节气候的四季变化随水草而迁徙。在辽代逐渐形成了帝王春、夏、秋、冬“四时捺钵”的习俗。辽代地理环境各殊,四时各异。据《辽史·营卫志》记载:“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1]捺钵,是契丹语,即皇帝巡幸之地,又叫行宫、行在。一年有春捺钵、夏捺钵、秋捺钵和冬捺钵,每年四时,周而复始。

文献记载辽代夏、冬捺钵较为详细:“无常所,多在吐儿山,道宗每岁先幸黑山,拜圣宗、兴宗陵,赏金连,乃幸子河避暑。吐儿山在黑山东北三百里,近馒头山。黑山在庆州北十三里,上有池,池中有金莲。子河在吐儿山东北三百里。怀州西山有清凉殿,亦为行幸避暑之所。四月中旬起牙帐,卜吉地为纳凉所,五月末旬、六月上旬至。居五旬。与北、南臣僚议国事,暇日游猎。七月中旬乃去。”[2]由此可知辽帝夏捺钵的地点在吐儿山,位于黑山东北三百里,今大兴安岭南端老头山之地。主要与北、南臣僚商议国事,暇日游猎。冬捺钵“曰广平淀。在永州东南三十里,本名白马淀。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余里。地基坦夷,四望皆沙碛,水多榆柳。其地饶沙,冬月稍暖,牙帐多于此坐冬,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时出校猎讲武,兼受南宋及诸国礼贡。”[3]由此可知辽帝冬捺钵的地点在广平淀,位于永州东南三十里,今老哈河下游西湖一带。主要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出猎讲武,兼受南宋及诸国的礼贡。

《辽史·营卫志》中记载了辽契丹人因四时不同,到不同地方游弋的风俗,因此捺钵为四时行在之所,亦即帐幕之所在。由此可知,辽代帝王和贵族按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到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商议国事、游牧渔猎、讲武受贡。年复一年,年年如此。

著名辽史学家傅乐焕在《辽代四时捺钵考五篇》云:“所谓捺钵者,初视之似仅为辽帝弋猎网钩,避暑消寒,暂时游幸之所,宜无足重视。然而夷考其实,此乃契丹民族生活之本色,有辽一代之大法,其君臣之日常活动在此,之中心机构在此。”[4]《辽代四时捺钵考五篇》分春水秋山考、广平淀考、四时捺钵总论、辽史游兴表证补、论辽史天祚帝纪来源等五篇,详细考证了辽代这一独特的渔猎捺钵文化。

1983年,杨伯达先生发表了《女真族“春水”、“秋山”玉考》[5]一文,考证玉器上的海东青鹘捕鹅雁、虎鹿山林的图文素材,是表现辽代契丹族“春捺钵”和“秋捺钵”弋猎生活的一个场面。并将这类描述辽金时期少数民族春蒐秋狝活动场景的玉饰正式称为“春水玉”和“秋山玉”,这种称谓一直沿用至今。这类描绘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春蒐秋狝活动场景的玉饰才逐渐受到世人的关注。

1986年,辽陈国公主墓出土春捺钵时使用的玉柄刺鹅锥和玉臂鞲。玉臂鞲是辽贵族驯养或狩猎时戴于臂上的驾鹰工具。但目前无春水、秋山玉出土,却有较多以鹅、雁为题材的圆雕佩饰和不杂树木山石的玉雕动物,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秋山玉,也可将其列为秋山玉之先声。白音汉窖藏出土的辽代白玉熊,由带黄褐色玉皮的白色子玉制成,玉质白润,雕刻精美。在辽代壁画中有反应狩猎题材的作品,如《臂鹰出猎图》,在辽代绘画中有反应弋猎山林的秋山题材的作品,如《出猎图》和《秋林群鹿》等,是秋山在绘画中的体现[6]。

四时捺钵不仅是辽代的制度,金元两代也盛行不衰。金代将辽“四时捺钵”改为春、秋两季的捕猎活动。金朝诸帝在春天到河边纵海东青鹘捕鹅雁,在秋季到山林中狩猎鹿虎熊兔。虽然“春捺钵”和“秋捺钵”始自辽契丹,但当时很少将鹰鹘捕鹅雁和山林虎鹿等题材纹饰反映在玉器上,目前未见出土器。但不排除辽代传世品中有少量春水、秋山玉作品。辽代的與服制度中也没有春水、秋山纹饰的记载。而金代女真人将这一题材典章化、制度化,并正式定名为“春水”、“秋山”,成为金代最流行的艺术题材之一。

金熙宗(1135-1148)时,于皇统三年(1143年)主谕尚书省:“将循契丹故事,四时游猎,春水秋山,冬夏刺钵。”[7] 故从金熙宗开始,陆续有春水、秋山的记载。至此金代春水、秋山制度日益完备。在金代舆服制度中有春水、秋山纹饰的记载。12世纪末期,即金章宗明昌年间(1190-1195),确定“衣服之制,…三年之内当如制矣。”[8] 金人常服,“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鹘捕鹅,杂花卉之饰,其从秋山之服则以熊鹿山林为文……。”其束带曰吐鹘。“……吐鹘,玉为之,金次之,…其刻琢多如春水秋山之饰。” [9] 另外还规定,皇帝穿衮服时所搭配的凉带上也有七件玉鹅饰件,铊尾束各一[10]。从上述可见,正式确定了春水、秋山腰带的带与铊尾多作“鹘捕鹅”与“熊鹿山林”纹饰。从此,这类玉饰雕刻数量渐多。《金史》中将金人服饰上的鹰鹘捕鹅雁图案称为“春水之饰”,将其服饰上的虎鹿山林图案称为“秋山之饰”。这也是现今见到的史书中最早记载使用春水、秋山玉器的文献,为鉴定传世品中鹰鹘捕鹅雁、虎鹿山林玉器的年代、民族提供了科学依据。

据此,杨伯达先生认为,春水与秋山玉饰两种玉器图案的文字记载始于金,其制作也应从金代开始[11]。但馆藏传世品中仍有少量辽代或泛定为辽金时期的这类玉饰。金代春水与秋山玉器出土器,有2001年湖北明梁庄王墓中出土目前唯一一条金代春水白玉吐鹘带[12],黑龙江绥滨县奥里米古城金墓出土有秋山白玉镂雕双鹿纹佩等。

受辽金影响,元代虽然不像辽金时期帝王严格遵循“四时捺钵”的习俗以及制度化的春水与秋山活动,但是在游牧时代(1206-1259),蒙古族的狩猎活动在社会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同起塞北,生活方式和习俗行动也相近,也喜爱以海东青畋猎,从春到冬,旦旦逐猎。有的部族如奴尔干等部族,以专门饲养训练海东青为生,并定期进献海东青。对春、秋两季的捕猎活动,当时人们仍以春水、秋山称之。元代玉雕对以春、秋两季的捕猎活动为题材的艺术创作最多,传世的春水、秋山玉雕作品种类和数量也最多,纹饰也最精美。常见器有带带饰、绦带饰、带钩、帽顶、饰件和花卉等。江苏无锡元代钱裕墓中也出土了配套的元代鹘捕鹅春水玉绦环和绦钩,为鉴定传世品中这类玉器提供了科学依据。由此可见,春水、秋山玉经过辽金创兴、逐渐发展和完备,到金代晚期和元代日渐成熟,春水、秋山玉的制作才达到高峰。

二 春水玉和秋山玉概述

(一)春水及春水玉

“春水”原指辽帝至“春捺钵”,纵鹰鹘捕鹅雁的水泊之地。辽人后来称春蒐活动为“春水”。辽代帝王每年正月都有驾幸春水的习惯。辽金春水这一主题,是在春季利用训练有素的海东青鹘,在水泊之地去捕捉鹅雁,是皇帝带领群臣和兵士参加的大型狩猎活动和仪式。每年初春,辽帝行至春捺钵,先凿冰取鱼,等河开化、天鹅飞至时,再纵鹰鹘捕鹅雁。辽帝春捺钵的地点在长春州东北三十五里的鸭子河泺,今嫩江下游波罗泡子一带。率士兵排兵布阵于河边湿地周围,先要侦鹅。皇帝要在上风口望天,发现天鹅后,使天鹅惊飞,驯鹘人将鹘给皇帝,由皇帝亲自放飞,鹘迅即高飞,擒鹅后迫使其降到地面,士兵围堵,靠近天鹅的士兵用刺鹅锥将天鹅刺死,取出鹅脑喂鹘。驯鹘人受到重奖,皇帝得头鹅并将鹅荐于庙,群臣献上酒果,还要举行有音乐伴奏的喝酒庆祝活动,把鹅毛插在头上作乐,并抛洒鹅毛。以此作庆祝猎鹅成功之礼。这种弋猎活动要到春天过后才能结束。

《辽史》中有辽帝“春捺钵”的具体记载:每年当辽帝行至春捺钵,“曰鸭子河泺。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帐,约六十日方至。天鹅未至,卓帐冰上,凿冰取鱼,冰泮,乃纵鹰鹘捕鹅雁。晨出暮归,从事弋猎。鸭子河泺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在长春州东北三十五里。四面皆沙埚,多榆柳杏林。皇帝每至,侍御皆服墨绿色衣,各备连锤一柄,鹰食一器,刺鹅锥一枚,于泺周围相去各五七步排立。皇帝冠巾,衣时服,系玉束带,于上风望之,有鹅之处举旗,探骑驰报,远泊鸣鼓。鹅惊腾起,左右围骑皆举帜麾之。五坊擎进海东青鹘,拜授皇帝放之,鹘擎鹅坠,势力不加,排立近者,举锥刺鹅,取脑以饲鹘。教鹘人例赏银绢。皇帝得头鹅,荐朝,群臣各献酒果,举乐。更相酬酢,致贺语,皆插鹅毛于首以为乐。赐从人酒,遍散其毛。弋猎网钩,春尽乃还。”[13]

《契丹国志·渔猎时候》载:“每岁正月上旬,出行射猎,凡六十日。然后并挞鲁河凿冰钓鱼。冰泮,即纵鹰鹘以捕鹅雁。夏居炭山,或上陉避暑。七月上旬,复入山射鹿,夜半,令猎人吹角效鹿鸣,既集而射之。”[14]

鹘,也叫海东青,是一种善捕水禽凶猛的小型鹰隼。由鹰坊(五坊)专门饲养训练,专供皇帝放纵,有“羽中虎也”之称。这种体小机敏、疾飞如电,专击鹅雁,并食其脑汁的猛禽,深为游牧民族所喜爱。辽代在强盛时期每年都迫使女真人进贡海东青。叶隆礼《契丹国志》载:“女真东北与五国为邻,五国之东邻大海,出名鹰,自海东来者,谓之海东青,小而俊健,能擒鹅鹜,爪白者尤为异,辽人酷爱之,岁岁求之女真,女真至五国,战斗而后得,女真不胜其扰。”[15]辽逼迫女真年年进贡海东青鹘,这也是造成日后女真反辽的主因。

辽代春水的实际含义,是指每年由皇帝率领,群臣参加的发生在泺水的春蒐活动,其主要内容表现为凿冰取鱼、海东青鹘捕鹅雁,是一种政治和娱乐融为一体的渔猎活动。金代春水的实际含义,是因受皇帝督导,群臣和士兵参与,已演化成独特而重要的祭礼仪式。其目的在于女真人通过借海东青鹘捕鹅雁,来展现女真人在鹘的身上寄托他们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勇猛精神,寄托有一天能问鼎中原的雄心,表达的是一种民族气概和精神。

人们将表现辽金皇帝在春季到河边行猎时,用海东青鹘捕鹅雁的狩猎活动的玉雕作品称为“春水玉”。一般作圆形或椭圆形,通体镂空高浮雕玉图画,图案为一只天鹅躲藏于茂密的水草芦苇荷花丛中,缩头缩脑,企图逃避海东青锐利的眼睛,上方有一只鹰鹘向鹅俯冲而下,作追逐状。或雕刻一只鹰鹘的双爪已经按住天鹅头,欲食鹅脑,天鹅惊恐长鸣。春水玉多描绘鹘攫天鹅的瞬间,鹘的凶悍,鹅的惊恐哀鸣,均有生动表现,整个打斗场面相当激烈,惊心动魄和淋漓尽致。画面多加饰芦苇、水草、荷花、莲叶等纹饰,雕刻技法高超娴熟。春水玉的艺术特色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场景激烈生动,气氛惊心动魄,让人感受到春天顽强搏击的生命活力,体现出工匠惊人的艺术表现力。

(二)秋山及秋山玉

“秋山”原指辽帝至“秋捺钵”,射猎熊、虎、鹿的山,辽人后来称入山秋狝活动为“秋山”。秋山一词最早见于《辽史》,如“幸秋山”、“如秋山”、“猎秋山”等共计二十余处。辽帝“秋捺钵”多在庆州诸山,也不固定哪一山,故以“秋山”称之。辽金秋山这一主题,是秋季在北方的山林中狩猎熊虎鹿。每年初秋,皇帝都要入山纳凉,也是皇帝带领群臣和兵士参加的大型狩猎活动和仪式。地点在永州西北五十里的伏虎林,今天西辽河与老哈河汇流处。整个围场草木丰盛,山上开满了金莲花、萱草花、凌霄花、菊花、海棠等各式花卉,并分布有大片的柞树林,此地常出没虎、鹿、熊等动物。秋山活动的本意在于操兵,猎杀的第一个动物,也要进行祭礼活动。史书记载,辽景帝时期,永州西北五十里林中有虎,十分猖獗,伤害居民和牲畜,辽景宗上山率数骑猎杀,降服了老虎。景帝怜悯老虎,视林为“伏虎岭”。辽皇族每至此处,便将兵士分布在山涧湖泊四周,等到半夜群鹿出林饮水之际,辽帝令猎人仿鹿鸣吹角,将鹿群集中射杀,称为“呼鹿”。这种弋猎活动要到秋天过后才能结束。

《辽史》中有辽帝“秋捺钵”的具体记载:“秋捺钵:曰伏虎岭。七月中旬自纳凉处起牙帐,入山射鹿及虎。林在永州西北五十里。尝有虎踞林,伤害居民畜牧,景宗领数骑猎焉,虎伏草际,战栗不敢仰视。上舍之,因号伏虎岭。每岁车驾至,皇族而下分布泺水侧,伺夜将半,鹿饮盐水,令猎人吹角效鹿鸣,既集而射之。谓之‘舐碱鹿’,又名‘呼鹿’。”[16]

辽代秋山的实际含义,是指每年由皇帝率领,群臣参加的发生在庆州诸山的秋狝活动,其主要内容表现为射猎虎鹿熊,也是一种政治和娱乐融为一体的射猎活动。金代秋山的实际含义,也因受皇帝督导,群臣和士兵参与,也已演化成独特而重要的祭礼仪式。其主要目的在于操练军队,训练战士的胆魄和骑射能力,以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人们将表现辽金皇帝秋季到北方山林中射猎虎鹿熊等动物景象的玉雕作品称为“秋山玉”。秋山玉是指以山林、虎、鹿、熊为主题的玉器,图案多为虎、鹿、熊、兔或其它动物,辅以山石、灵芝和柞树等,虎多作伏卧状,鹿多作回首站立或奔跑状。秋山玉多表现为野兽或人与兽共处于山林之间、相安无事的场景。玉多为带有黄褐色玉皮的白色子玉雕刻,也有部分羊脂玉。采用巧作技法,保留玉皮的黄色,来表现出秋天树木和虎、鹿、熊金黄色的皮毛,将深秋北方草原天高地阔、禽兽驰骋的山林美景充分展现出来,是契丹、女真族弋猎生活的真实写照。秋山玉的艺术特色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场景恬淡自然,气氛和谐共生,让人感受到秋天山林美景的无穷魅力,体现出工匠对大自然以及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春水玉和秋山玉反映了辽金元时期游牧民族狩猎的特殊场景,有浓厚的生活意趣。构图巧妙,意境深远,淳朴自然,画面充满了令人回味的山水林野情趣。

三  国博馆藏辽金元春水玉种类、纹饰及用途

辽金元春水玉器种类及造型多样,以带饰为主,带饰包括带带饰(带板、带环、带穿、铊尾)、绦带饰(绦环和绦钩)以及带钩等。还有佩饰、帽顶、刺鹅锥柄、玉臂鞲等器。馆藏辽金元春水玉器种类繁多,纹饰精美,制作工艺精湛。

(一)带带饰

带带主要指在革带上或裱得较硬的丝绢带上饰玉,汉代开始出现,到唐代正式形成玉带制度,并一直延续到明并达到高峰。玉带饰不仅是装饰品,而且是使用者身份的标志。青玉鹘啄鹅带饰(图一),辽金时期,长8.3、宽7.6厘米。玉质青色,在圆形环托上高浮雕、镂雕鹘捕天鹅的春水图案。天鹅形体高大肥硕,长颈向上弯曲,嘴部微张,似在展翅悲鸣,尽力挣扎逃脱。鹘体形瘦小,像鸽子大小,高展双翅,爪紧抓天鹅脑部,锐利的尖嘴正欲啄鹅的头顶。该器通体镂空雕刻,鹘和鹅的羽毛用排列整齐的粗阴刻线表示,具有写实风格,是春水玉中的精品。该类造型存世较少,应为带带饰。《金史·舆服志》载:“金人之常服四:带、巾、盘领衣,鸟皮靴。其束带曰吐鹘。……吐鹘,玉为之,金次之,犀象骨角又次之。周鞓,…左右有双铊尾,纳方束中。其刻琢多如春水秋山之饰。”[17]由此可知金人常服中的春水吐鹘带应是指带带,辽金时期仍以玉带具为最高等级。辽金时期出土的玉带具实物不多,最有代表性的是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玉丝鞓蹀躞带和湖北明梁庄王墓出土的金代春水白玉吐鹘带。

(二)绦 环

绦带饰。白玉鹘啄鹅绦环(图二),元代,长8、宽6.7厘米。玉质白色,在椭圆形环托上高浮雕、镂雕鹘攫天鹅的春水图案,其间杂有水草、芦苇和荷叶。鹘机敏的飞翔于荷叶上方,正伺机捕捉天鹅。天鹅惊恐地穿梭于芦苇丛中躲藏。鹅、鹘的翅羽以及荷叶的径脉用排列整齐的阴线纹表示,画面优美。此器在椭圆形环托的左侧中间,斜磨下凹留出一长方形隧孔,孔洞较大,可供玉绦钩穿过。所以该器应是与绦钩配套使用的绦带饰。蒙古人喜穿袍服,穿袍服就要在服外束带,蒙古人称之为“腰线”。而上层贵族喜用扣具,用玉质的绦钩扣环来装饰非常流行,环有的光素,有的在椭圆形环托上高浮雕、镂雕玉图画。元代画家所画《名贤四像图》中的虞眉庵像,腰部束带用绦钩扣环作饰。考古发现,元代道士冯道真入殓时,其袍服外束有丝绦带,并用绦钩扣环为饰[18]。原无锡市博物馆徐琳女士将钱裕墓中出土的元代春水玉绦环与绦钩成功组合复原[19],是鉴定传世品中同类玉器的佐证。元代服饰的需要使绦带用量大增,故传世的元代玉质扣具很多。玉绦环与玉绦钩上的纹饰应一致,互为一体。元代玉绦环纹饰除春水、秋山外,还常见狮子戏球、荷莲龟游、螭穿花、龟鹤、双螭、麒麟、大象、云龙纹等。元以后由于服饰的改变,绦环常被当作嵌于如意头上的瓦子或嵌件,曾作为带饰的功能已被人们淡忘。

(三)绦 钩

绦带饰,与绦环配套使用。这类玉器常与带钩混淆。白玉花首雕鹘绦钩(图三),元代,长8.3厘米。玉质白色,器呈琵琶式,钩首小而扁平,其上浅浮雕雕刻荷花纹,钩背部浮雕一只鹘,回首展翅飞翔状。绦环钩玉质精良,造型优美,雕刻技法流畅洒脱。这件春水玉绦钩在传世品中非常少见,为春水玉中精品。《天水冰山录》中记载这种系于丝带上的带钩为绦钩。钩首小而扁平,钩首与钩身纹饰有一定距离,以便于钩首能顺利钩入绦环中,与绦环勾连配套使用。该绦钩上面雕刻鹘,那么与之配套的绦环纹饰应为鹅穿莲的春水图案,其上应没有鹰鹘,鹘雕在绦钩上。玉带钩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春秋时期有少量出土,战国、汉代是玉带钩使用的繁荣时期。带多为钩、环套和连接,钩的装饰作用很强,环处于从属地位,各种式样的带钩精美绝伦。南北朝以后带钩用量锐减,而晋式带具开始流行,钩、环从带上被全套的玉带饰所代替。元代是带钩使用的高峰期。除带銙带外,钩、环相扣的绦带饰又开始流行,环不再是简单的圆形,作为功用保留成为衬景,其上加之高浮雕、镂雕玉图画,这类玉环称为绦环,与绦环相扣的钩为相同图案,称为绦钩。古代玉带的发展有两条线,一条为官方的玉带制度,即缀有玉带板的革带—带带,用于官场较正式场合。另一条为使用这种绦钩扣绦环的绦带,多为高官、贵族、文人在休闲之际,用在日常生活的便服上。

(四)带 穿

带带饰。青玉雁穿莲带穿(图四),元代,长8.1、宽5.7厘米。玉质青白色,长方形框内多层镂雕春水图案雁穿莲纹。一只大雁在芦苇丛中惊恐的穿梭。左、右两侧边框内有长方形矩孔,可穿带。这种带饰是革带上的饰件,带穿一般为长方体,侧面有横贯的长方孔,可直接穿在带鞓上。这种带饰在元代非常流行。早期的带板,背面四角处各有一对穿孔,由穿孔固定在带上,如唐宋时期的带板。到元代,带板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带板背面四角处有横穿的象鼻穿孔,固定于带上,如范文虎墓出土的元代白玉带板。另一种带板背部有方形矩孔,可直接穿在带鞓上,如此件带穿,这种带饰在元代非常流行。

(五)带 环

带带饰。这种边缘带大颗联珠纹的春水玉器,过去专家们在时代上常定为宋,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宋代不会假借海东青鹘捕鹅雁以小胜大,而雕刻这类玉器。该带环又称为蹀躞带环,盛行于金元时期,元代最多。白玉鹘啄鹅带环(图五),元代,高8.5厘米。玉质白色,长方形,器表浮雕、透雕鹘啄天鹅的春水图案。一只惊恐的天鹅正穿行于芦苇中,无力反抗。鹘已捉住天鹅,似正啄鹅脑,四周饰联珠纹。器物侧面有横向矩形孔,可穿系革带。下部有椭圆形扁环,可悬挂其他小饰物,应是蹀躞环的变体。元代流行的带环,不同于早期方銙下带一圆环的成套玉带,而是在长方形、方形的上透雕或浮雕春水、秋山纹饰以及云龙纹、花果纹或龟鹤纹等图案,有的四周饰联珠纹,下面再雕出椭圆形环,环中镂空扁鸡心形孔,这是元代玉带环的特点。蹀躞带东汉始见,蹀躞就是带鞓上垂下来的悬挂物,垂蹀躞的革带就是蹀躞带。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饰,他们外出时,要带很多工具,如弓、箭、刀等狩猎工具以及针筒、磨石、算囊等日常生活用具,就挂在腰带上。蹀躞带是北方游牧民族喜爱的装束。“蹀躞”的本意是小步走路,挂太多的工具后,行动不便,不能大步走,故“蹀躞带”就专指这种特殊的腰带。玉带板最开始的用途是以环悬物,后演变成带的装饰品。1988年陕西咸阳北周贵族若干云墓出土了一条完整的九环蹀躞白玉带,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一条出土的蹀躞玉带。

(六)持鹘童子佩

该器为带在身上的佩饰。白玉持鹘童子佩(图六),辽代,高6.4厘米。玉质白润,圆雕立童,脸部饱满祥和,五官端正,头顶梳一撮发髻,身穿圆领左衽窄袖长袍,腰、背系锦带,左腰部佩刀,有残缺。用弧形阴线表示衣褶纹。双手置于胸前,右腕托一只海东青鹘,右腕比左腕粗,似带有护臂。左手似拿食物正在喂鹘,生动展现出辽代人工驯鹘饲食的真实情景。该器较为少见,非常珍贵。根据人物的雕刻技法,玉质以及持鹘等特征,定为辽代。1986年,辽陈国公主墓出土一件玉臂鞲,椭圆形,两侧有透孔,拴有金属链,出土时戴于驸马左下臂银丝网络之外。“鞲,臂衣也。” 鞲原是射箭时套于左臂上的革套,起保护手臂的作用。“昔如鞲上鹰,今似槛中猿。”玉臂鞲的用法,源于“鞲上鹰”说。玉臂鞲是辽代贵族豢养或狩猎时戴于手臂之上,架鹰饲食的工具。让鹰鹘站在上面,以防鹰爪抓伤身体。辽代春捺钵时,多用人工驯养的鹰鹘捕鹅雁。故有学者根据辽墓出土的玉臂鞲、玉柄刺鹅锥等猎具和辽壁画中的海东青鹘,认为春水玉本应是辽代玉器的代表作,捺钵文化和尚武精神原本就是契丹民族的文化精髓,但是目前辽代墓葬还没有出土春水玉。

(七)刺鹅锥柄

刺鹅锥是辽金春捺钵捕鹅雁时必备的猎具。当春捺钵开始时,先使鹅惊飞,随即放出鹘,鹘迅猛的抓住天鹅迫其下降到地面,但鹘势单力薄无法降服天鹅,需猎手上前用刺鹅锥将天鹅扎死。1986年辽陈国公主墓出土了一件带鎏金银鞘的玉柄银刺鹅锥。刺鹅锥的锥柄除玉质外,还有银质等其它材质的锥柄。青玉鹘啄鹅刺鹅锥柄(图七),辽金时期,长9.6厘米。玉质白中泛青,器柄呈长方形,上端镂空雕刻鹘啄鹅的春水图案。一只天鹅,在芦苇丛中惊恐飞行,似在躲藏,上方一只凶悍敏捷的鹘正穷追不舍,伺机捕啄。柄下部有榫,以纳锥身。

(八)帽 顶

该器是元代官服中帽子顶部的玉饰,是元代独有的玉器。青玉鹘啄鹅帽顶(图八),元代,高3.7厘米。玉质青白色,立体镂雕鹘攫天鹅的春水图案。一只张口展翅的天鹅惊恐万状,将长颈探入到芦苇交错的荷莲丛中,以躲避鹘的攫捕。荷叶上面一只机敏的鹘已经发现了天鹅,正伺机俯冲下来捕捉天鹅。底部有两组穿孔。馆藏帽顶纹饰除春水、秋山外,还有龙穿花、双螭纹、莲鹭纹、孔雀牡丹纹和人物纹等纹饰,雕刻技法高超,均采用深层镂空透雕技法,立体感强,纹饰生动鲜活。对于元代玉帽顶的定名,学术界还有“帽顶”、“炉顶”之争论。玉帽顶之名见于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近又珍玉帽顶,其大有至三寸,高有至四寸者,价比三十年前加十倍,以其可作鼎彝盖上嵌饰也。问之,皆曰:‘此宋制’。又有云:‘宋人尚未辨此,必唐物也’。竟不晓此乃故元物。元时除朝会后,王公贵人俱带大帽,视其顶之花样为等威,常见有九龙而一龙正面者,则元主所自御也。当时俱西域国手所作,致贵者值数千金。本朝还我华装,此物斥不用,无奈为估客所昂,一时竞珍之,且不知典故,动云:‘宋物’。其耳食者从而和之,亦可晒矣。”[20]沈德符有关元玉帽顶的记述,应较为准确。明代去元不远,其说有一定的可信度。沈德符否定了炉顶唐宋说,提出了元代帽顶说,提出帽顶是元代区分等级的标志。元以后,由于服饰的改变,将帽顶移作它用,改作炉顶。

四 国博馆藏辽金元秋山玉种类、纹饰及用途

馆藏辽金元秋山玉器非常丰富,数量之多、纹饰之精在国内外均属第一。在种类及造型上,有些与春水玉相似,如绦带饰中的绦环,带饰中的带环、带穿以及帽顶等。青玉巧作卧虎绦环(图九),金元时期,高6.4厘米。玉质呈青白并杂有墨色。环托高浮雕、镂雕秋山图景。两只老虎在柞树下嬉戏玩耍,似为一对母子虎。用弯曲的长三角形表示动物皮毛。柞树叶用阴线表示。采用巧作技法,刀法粗犷,充满意趣。在圆形环托的左侧正中,斜磨下凹留出一长方形隧孔,可将配套的秋山玉绦钩钩入绦环中,绦带饰。白玉双鹿带环(图一○),金元时期,高5.5、宽8.8厘米。玉质白润,呈长方形,镂空透雕秋山图景。在柞树林中,有雌雄两只鹿,一鹿回首向上眺望,另一只鹿也昂首上眺,体态肥硕。周围环绕花草山石及灵芝等纹饰,一片祥和的氛围,下附一环;背面有六对穿孔,以镶嵌固定在革带上。带带饰,脱胎于胡服的蹀躞带。纹饰除春水、秋山题材外,还有云龙纹、摩羯纹、瓜果纹、云螭纹和龟鹤纹等纹饰。青玉巧作双虎带穿(图一一),金元时期,高6.5厘米。玉质青白色,呈长方体,多层镂雕两只老虎在柞树下戏耍玩乐,似为母虎与幼子,母虎慈爱地看着幼子,颇具情趣。柞树树叶用整齐细密的阴线纹雕刻。器顶雕有柞树叶纹,两侧饰菱格纹。该器侧面有横向矩形孔,与背面长方形孔洞相通,器背面光素平齐,带銙带饰。纹饰雕刻精细,老虎、柞树叶用黄色玉皮表现,展现出北方秋季山野情趣。白玉巧作云龙帽顶(图一二),元代,高13厘米。玉呈白色并杂有墨色。深层立体镂空雕刻一龙纹,腾云盘绕于柞树洞石旁。龙回首向上张望,神形威猛。张嘴,身粗壮,鳞纹用斜方格表现,三爪龙。柞树叶茎、叶脉用细阴线雕刻。用墨色雕刻云纹,龙纹用白色表现,黑白相配,互相衬托,更显龙之神勇威武。洞石留有管钻痕迹。

国博馆藏辽金元秋山玉器种类及造型,有些与春水玉器不同。如陈设品中的摆件、山子、饰件以及带钩、花卉、动物等种类。

(一)摆 件

该器取材于史书中景宗降服老虎的记载而雕刻。是馆藏秋山玉中之精品。青玉巧作景宗降虎摆件(图一三),金元时期,高3.4、宽5.4厘米。玉质青色。景宗端坐于洞石旁,头戴冠帽,五官清秀,目视前方,身穿长袍。一只老虎安详地卧伏其旁,像只大猫毫无凶狠之态。人与虎共处山林,相安无事。为陈设品。据史书记载,在辽代老虎很猖獗,经常发生老虎伤人事件,使老百姓不得安宁。景宗皇帝带人上山,降服了老虎,“虎伏草际,战栗不敢仰视。”为统治者歌功颂德。虎用黄褐色玉皮巧雕,用排列有序、弯曲的长三角形表示皮毛,是秋山玉中的典型器。

(二)山 子

这种多重镂雕、透雕人物、动物纹饰的玉山子又称为“玉图画”,流行于宋金和金元时期,是文人书房中的陈设品。宋以后,玉匠受绘画艺术影响,将整块玉料随形加工成立体山子形状,成为陈设品。青玉镂雕巧作人物山子(图一四),辽金时期,高9、宽19厘米。玉质青白色,一仙人骑仙鹤而来,地上站立一童子,双手捧供品恭迎。地上还有两只仙鹿,头顶灵芝角,凝视仙人的到来。树木用带有玉皮的黄色来表现深秋之浓意。人与动物和平共处于山林之间。画面立体感强,构图唯美,意境深远。雕刻技法娴熟,管钻痕迹明显,从雕工上看应为辽金时期的作品。

(三)饰 件

该器是一件玉质精良、雕工精湛的秋山玉陈设品。白玉巧作山石卧虎饰件(图一五),金元时期,高5.9、宽6.8厘米。玉质白润,一只老虎卧伏于山石柞树旁。老虎体型肥硕,双目注视前方,一爪托腮,似正在休息,尾部高高翘起,用排列有序且弯曲的长三角形表示皮毛。柞树叶宽大,用阴线来表示树叶茎脉,山石上方有一朵灵芝纹。这件秋山玉,采用透雕、巧作等雕刻技法,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深秋山林间意趣盎然的秋捺钵图景,别有意趣,是秋山玉中的精品。

(四)带 钩

这是单独使用的腰间带饰,使用方法是直接将钩首钩入绦带,不与绦环配套使用,故该带钩不是绦环钩。青玉巧作双兽带钩(图一六),金元时期,高4.4、长15.5厘米。玉质青色,琵琶状,钩首雕成龙首形,发分三股,上刻细密的阴线纹,长发飘浮。嘴微张,不露牙齿,钩腹部为秋山图景。采用深层立体镂空雕刻技法,雕刻狮子和狼,互相对望状。狼和柞树用黄褐色巧作,狮子与山石用青色来表现。带钩下部为桥形纽。雕刻粗放,山石留有管钻痕迹。这件秋山玉带钩非常少见,制作精良。该带钩与绦钩不同,该带钩体型长且宽大,龙钩首高浮雕,与钩身距离很近,钩腹宽呈琵琶式,钩首很难伸进有镂雕花纹的绦环隧孔中。很显然,它不是与绦环一起使用的绦环钩,可能单独使用,直接将钩首钩入绦带或丝带上的环套内。甘肃漳县元汪世显家族墓中M8墓主人腰部出土一玉带钩,钩首高浮雕螭虎,钩纽上连着1.8厘米宽的黄色丝织带[21],同墓没有发现环,说明这类形制的带钩可单独使用。元代带钩作为带饰有两种使用方法,一种作为绦钩,与绦环配套使用。另一种为带钩,单独使用,直接将钩首钩入绦带上的环套内。

(五)花 卉

这类带有黄色玉皮的折枝花卉纹,也为秋山题材之一,多雕成饰件或带饰。白玉巧作菊花饰件(图一七),金元时期,高7.8厘米。玉质白色,采用透雕、巧作、深挖、翻卷等雕刻技法,雕刻盛开的菊花和叶纹,花芯用交叉的阴线纹表示。菊花花梗、花芯和花叶用褐黄色玉皮巧雕,花朵为白色。金元时期,玉器上非常盛行雕刻折枝花卉纹,如常见的凌霄花、萱草花、金莲花、海棠花和菊花等,这些花卉多是当时北方诸山盛产的花卉。采用深层镂空透雕技法,雕刻难度大,每一片花叶、花瓣均刻叶脉,深雕凹入,中心下凹,边沿高凸,非常精致,有立体效果。花叶翻卷交搭,交错叠压,突出主要部位。

(六)动 物

辽代单独的动物玉雕,如虎、熊等,多雕刻成饰件或带饰,不杂树木山石,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秋山玉,但我认为可将其列为秋山玉之先声。巴林右旗白音汉窖藏出土的辽代白玉熊,为带黄褐色玉皮的白色子玉制成,卧伏状,头顶颈后鬃毛及尾毛均用黄褐皮色巧雕。白玉卧虎(图一八),金元时期,长5.4厘米。玉呈白色,头部略带黄色玉皮。虎卧伏状,脸较大,大眼,宽鼻,嘴部大张,身体肥硕,背部正中有一上下通透的椭圆形孔,雕刻精细,此器为饰件。

综上所述,辽金元时期春水、秋山玉的种类丰富,纹饰精美。种类有带带饰(带板、带环、带穿、铊尾)、绦带饰(绦环、绦钩)、带钩、帽顶、猎具(刺鹅锥)、饰件、摆件、佩(持鹘童子佩)、折枝花卉、山子、动物及臂鞲等。

五  辽金元春水、秋山玉制作工艺

辽金元时期,春水、秋山玉制作精湛,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纹饰上写实与抽象相结合,构图上有的采用对称的均齐式,构图唯美。工艺上采用深层、多层立体镂空透雕来进行雕刻,立体感强,生动鲜活,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生活特色,将其独特的草原捺钵文化,浓缩在小小的玉器上,反映出其质朴率真的民族性格,展现出较高的艺术创作水平。

平面的春水、秋山玉多采用高浮雕、双层或多层镂空透雕等雕刻技法,工艺复杂,雕刻精细,均为单面雕。纹饰之间布局合理,相互辉映,构图唯美,有沉稳、大气之感,体现当时的一种流行之美。圆雕的春水玉、秋山玉多采用多层、深层立体镂空雕刻的制作工艺,纹饰精美,造型生动,花纹繁缛,立体感强,工艺精湛,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大量使用阴刻凹线来表现鹘、天鹅、大雁等鸟类的翅膀,树木花叶的纹理,虎、鹿等动物的毛皮,人物的衣褶等,使器物平面凹凸,有立体感,使器物构图更显丰满洒脱。

制作工艺还有管钻、剔挖、深挖、翻卷、减地、起凸等技法,还有少量玉器运用染色等方法。无论浮雕与透雕,大部分边缘为锯齿状或波浪纹,边缘为直线的较少,增加了器物的美感,使器物显得刚劲俊伟,沉郁浑朴,艺术性强。

辽金时期的春水玉雕刻最为写实,雕琢粗犷,画面朴拙。圆形环托高浮雕、镂雕春水玉图画的特点是:只雕刻鹘攫鹅,周围没有花草杂饰。画面雕琢粗犷,以高浮雕表现主体,以粗阴刻线雕琢细部,鹘与鹅的动作神态非常传神,整个画面富于动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环托一般为圆形。金代晚期和元代春水玉雕刻最为精湛,雕琢细致,刻画逼真。圆形环托高浮雕、镂雕春水玉图画的特点是:除了雕刻鹰鹘捕鹅雁外,周围还增加了很多花草杂饰。采用多层透雕的方式,环的特征已经不明显,器物的背面保留椭圆形环状,并在器物两侧,各留一缺口,一侧较大的隧孔是与绦钩相连,另一侧稍小的孔应与绦带固定。纹饰雕刻生动,刀法粗犷,层次分明。采用高浮雕、多层镂空透雕的方法,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被称为“密不透风”,使画面立体感增强。高浮雕以鹅、雁、鹘为主。鹅、雁腮部一般都刻一弯曲的阴线,来表示鹅、雁颊的丰满。鹅、雁颈部多缠绕芦苇,头旁也有芦苇或荷叶作装饰。用串枝的方法将芦苇布满器物周身,仅留少许空隙,有层次感和透视效果。在鹅、雁羽毛阴刻直线纹上,有一或两道横线,也有鹅、雁羽毛为鳞状。在鹅、雁翅膀中部多回折,有较深的折槽,鹘多雕成鸽子大小。镂雕以花卉纹为主。荷叶、芦苇、莲花等花卉雕刻深挖翻卷,翻转交搭,交错叠压,深层、多层立体镂空雕成。似随风飘动,充满了浓厚的艺术和生活气息。

辽金元秋山玉多使用“巧作”技法,在玉器表面利用它色的雕工,使玉器画面出现两色。多采用带有黄、金黄、枣红或褐色玉皮的和田子玉进行巧雕,黄色玉皮雕成金黄色的柞树和植物,来表现秋天北方山林迷人景色,还巧雕成虎、鹿等动物的皮毛,形象更显鲜活生动。辽金元秋山玉中山石多有钻孔痕迹,雕法古拙。柞树林中柞树树叶雕得又大又圆,叶脉为较粗的短阴线雕刻,树叶边缘较粗糙,有锯齿纹。

辽金元秋山玉中虎纹雕刻工艺及图案风格十分相似,虎纹均用带有黄、金黄、枣红色或褐色玉皮的和田子玉进行巧雕,个别的不排除用了染色技术。虎形不凶猛,像大猫,或立或卧。有的器物上一只,有的两只,也有子母虎。虎头有的阴刻“王”字,虎鼻与眉相连,身饰双阴线虎皮纹,两层排列,尾较长,上饰“二”字形短阴线。

辽金元秋山玉中鹿纹雕刻虽大体一致,但具体形式也是千差万别的。鹿纹有的也用带有黄、金黄、枣红色或褐色玉皮的和田子玉进行巧雕,有一鹿、雌雄两鹿,也有的雕成群鹿,有的多达六只。鹿或站立、或卧伏、或奔跑,身体肥硕,腿细长,有不驯和雄健之姿。除虎、鹿常见外,馆藏秋山玉动物还常见熊、狼、兔、狮、龙等。

这种大量使用和田子玉,保留黄色玉皮的巧作技法,始于辽金的秋山玉,并成为鉴定传世品中辽金元秋山玉的一个标志。虽然在辽金元之前也有少量巧作玉器,但是这种大批量使用带有黄、金黄、枣红色或褐色玉皮的和田子玉进行巧雕的制作工艺,始于辽金。而保留黄色玉皮制作玉器的方法,影响到元,一直到明清,特别是清乾隆时期,也非常喜用带黄色玉皮的和田子玉雕刻玉器。辽金元春水、秋山玉选料精良,大多采用玉质上好的新疆和田白玉,或带皮子玉来雕刻,有部分为羊脂白玉。

辽金元时期,玉器是上层贵族身份的标志物,普通老百姓是不能随便用玉的,当然选料要使用最好的新疆和田玉。春水、秋山玉的使用者,多为皇室、贵族及士大夫阶层。辽代贵族用玉制度有严格的规定。皇帝公服:捺钵衣时服,均系玉束带,五品以上金玉带[22]。朝廷用玉之广,绝不亚于中原政权,对下层官吏和庶民用玉禁制极严,如刀柄、吐鹘、鞍勒、佩子等不许用犀玉[23]。金代玉器的佩带和使用,是严格按等级执行的,金代仍以玉带作为最高等级,玉器是辽金贵族身份的标志物。宋元以后,虽然玉器世俗化的倾向加深,但是元代上层贵族在玉带、玉帽顶、玉印等玉器的使用上,是有严格等级和规定的。

六 辽金元春水、秋山玉玉料产地

关于辽金元春水、秋山玉的玉料来源和产地,笔者认为大多数使用新疆的和田玉,有极少数为当地产岫岩透闪石玉。

从国博馆藏传世辽金元春水玉来看,玉料产地为新疆和田玉,玉质光润。颜色有白玉、青白玉和青玉等,玉料有山料和子料。用子料雕成的春水玉,多数不保留玉皮。秋山玉玉料多为新疆和田带皮白色子玉,其中有部分羊脂白玉;此外也有青白玉、墨色与青白色相间的山料。和田子玉皮色紧凑自然,且玉皮保留较厚,玉皮呈黄、金黄、枣红或褐色。玉色白润,玉质致密,温润雅致。多采用巧作技法,用带黄、金黄、枣红等玉皮巧雕成柞树叶、花卉及虎、鹿、熊的皮毛等,别有一番情趣,充分展现出秋天北方山林间野兽驰骋的天然美景。

和田玉产自新疆境内的昆仑山脉,以著名产地和田为名,也称“和田透闪石玉”、“和田软玉”、“昆山玉等”。和田玉玉矿的分布,西起喀什塔什库尔干的安大力塔格—阿拉孜山,东到巴州且末的阿尔金山北翼肃拉穆宁塔格,东西绵延长达1100多公里。著名的玉矿有于田县的阿拉玛斯、叶城县的密尔岱和且末县的塔特勒克苏等[24]。和田玉按产出可分为山料、山流水和子玉三类,按颜色、质地可分为白玉、白玉子料、青白玉、青玉、黄玉和墨玉等。白玉中质地细腻,光泽滋润,温润如羊脂,称为羊脂白玉,是和田玉中最名贵的品种。

和田玉在矿物学上属角闪石族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硬度一般为6.5-6.9,比重2.9。矿物形态主要为隐晶及微晶纤维柱状,矿物组合排列以毛毡状结构最普遍[25]。由于这种结构,使和田玉质地非常致密细腻,温润如脂。和田玉属微透明体,光泽带有很强的油脂性,给人柔和滋润的美感。

和田玉的使用历史悠久,质量最佳,西方学者曾将和田玉称为中国玉。据最近的考古发现证明,约公元前20世纪,和田玉就开始向东传输。青海东部、甘肃中部和东部一带的齐家文化,陕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的新华文化,以及山西东南部的陶寺文化遗址和墓葬中,都出土了少量和田玉制品,器形也很相似。这说明古代和田玉东传,可能有一条“玉石之路”,并且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汉武帝“丝绸之路”开通后,才使得玉石与丝绸有了固定的传播路线。

先秦许多文献中也记载昆仑山产玉。甲骨卜辞中有“庚子卜……取玉于仑”等记载。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使用。张骞通西域后,优质的新疆和田玉不断输入内地,为汉代玉器的发展与繁荣打下了基础。秦汉文献中正式记载和田产玉,并且来自昆仑山。《史记·李斯列传》载:“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宝,垂明月之珠。”[26]《史记·大宛列传》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山云。”[27]

“河源”,是指和田河的上游源头,即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这两条河以产玉而闻名。玉龙喀什河又称“白玉河”,多产白玉,喀拉喀什河又称“墨玉河”,多产墨玉。考古发掘证实,至少在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世纪),白玉河所产子玉已大量输入中原内地。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有数件白玉雕,就是用白玉河子料雕刻成。

和田玉的开采有两种方式,一是开采山料,史书上称之为“攻山采玉”,每年的5-8月,采玉人登上海拔4000-4500米的昆仑山上,掘坑取玉。另一种在河流中捡玉或挖玉。玉龙喀什河上游为冰川,成年侵蚀着玉矿带,在冰川作用下,一些矿脉破裂,矿石随冰积物和水流冲到山下,形成“山流水”和“子玉”。所谓“山流水”,是指原生矿石经风化崩落,并由河水搬运至河流中上游的玉石,特点是距原生矿近,块体较大,棱角稍有磨圆,表面较光滑。“子玉”是指原生玉矿石经剥蚀,流水搬运到河流中,历经多年反复撞击滚磨,变得圆润光滑,分布于河床及两侧阶地中,玉石露出于地表或浅埋于地下。子玉的特征是体积小,多为卵形,表面光滑,玉质较好。在玉龙喀什河下游河水中捞玉,以及在河滩上拣玉或挖玉,是获得白玉河“子玉”的主要方式。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描绘出一幅白玉河捞玉图,并在月光下观察白玉河水中的子玉,“玉璞堆积处,其月色倍明矣。”[28]从古至清代,由于古代帝王对和田白玉的喜爱与追求,白玉河成为几千年来采玉最为重要的地方,为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馆藏辽金元时期春水玉和秋山玉的玉料来源及产地,大部分应来自新疆玉龙喀什河(白玉河)所产白玉子料,少部分来自山料。白玉子料有的通体一致,有的色彩斑斓,皮色有黄、金黄、枣红、褐色及黢黑皮等,质地纯净白如凝脂的称为“羊脂玉”,带有皮色的子玉则弥足珍贵,是要经过不知多少年在河床里撞击滚磨,受矿物质侵蚀而形成的,是大自然的神工造化造就了辽金元“秋山玉”的神奇。

七 结 语

国博馆藏辽、金、元时期的春水、秋山玉,充分展现了辽金元三代一脉相承的捺钵文化。其独特的草原风情,璀璨夺目,丰富了玉器史的内容,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玉器制作产生深远影响。

辽金春水和秋山玉对元、明、清三代玉器艺术风格有较大影响。元代非常喜爱春水和秋山题材,雕琢出非常成熟和精湛的春水、秋山玉,且数量和种类最多,质量最精,并已渗透到中原及江南地区。明清时期,春水题材的玉器有大量雕刻,但在质量和数量上远远逊于金元时期,其形神方面也略逊风采。满清时代,热河避暑,木兰秋狝,似为捺钵文化之遗风,但是满族虽为女真族后裔,也有对鹰鹘的驯养,但已经没有春捺钵的传统了。治玉者也缺乏亲身体验,没有见过鹘鹅搏斗的场景,只靠想象,很难做到形神兼备,只雕刻天鹅和芦苇,不雕鹰鹘,荷叶、荷花、鹅等平面感强,皆无立体感,缺少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画面也变得简洁和程式化。本馆收藏有数百件明清时期的春水玉,其中一件明代鹘捕鹅春水玉[29],只雕刻鹅与芦苇,不见鹰鹘,画面缺少艺术性与生活气息。

综上所述,春水玉和秋山玉反映了北方辽金元时期游牧民族狩猎的特殊场景和生活情趣,有浓郁的时代、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春水玉和秋山玉虽都充满了北国山水林野情趣,但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春水玉较为激昂和热烈,秋山玉较为恬淡和宁静。二者动静结合,相得益彰。馆藏春水玉和秋山玉数量和种类繁多,纹饰精湛,巧夺天工,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纹饰雕刻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准,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总体上春水玉比秋山玉在雕琢水平和表现手法上都略胜一筹。

 

注释:

[1]  《辽史》卷三二《营卫志中》,中华书局,1999年,第295页。

[2][3] 同[1],第260页。

[4] 傅乐焕:《辽史丛考》,中华书局,1984年,第37页。

[5][11] 杨伯达:《女真族“春水”、“秋山”玉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第2期。

[6] 杨伯达:《古玉考》,香港徐氏艺术馆,1992年,第79-95页。

[7] 同[4],第98页。

[8][9][17] 《金史》卷四三《與服志下》,中华书局,1999年,第649页。

[10][23] 《金史》卷四三《與服志中》,第644页。

[1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钟祥市博物馆:《梁庄王墓》,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81页。

[13][22] 《辽史》卷三二《营卫志中》,中华书局,1999年,第259页。

[14] 叶隆礼:《契丹国志》卷七《圣宗天辅皇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26页。

[15] 同[14],第102页。

[16] 《辽史》卷三《营卫志》,中华书局,1974年,第368页。

[18] 大同市文物陈列馆:《山西省大同市元代冯道真、王青墓清理简报》,《文物》1962年第10期。

[19] 徐琳:《元钱裕墓、明顾林墓出土部分玉器研究》,《中国隋唐至清代玉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89、290页。

[20]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六《玩具》,中华书局,1959年,第662页。

[21] 甘肃省博物馆、漳县文化馆:《甘肃漳县元汪世显家族墓》,《文物》1982年第2期。

[24] 古方:《冰清玉洁—中国古代玉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页。

[25] 同[24],第20页。   

[26] 《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543页。

[27] 《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第3173页。

[28]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下《珠玉》,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第433页。

[29]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玉器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43页。

 

(责任编辑 崔名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