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研究>研究成果>学术论文>详细信息
唐代司马慎微墓志考
张红军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10期

【内容提要】唐代司马慎微墓志现藏河南省沁阳市博物馆。本文根据该志记载,结合相关史料,对墓主司马慎微的生平及其家族世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证。墓志所载有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内容,可对史书、方志起到纠误、补缺、印证的作用。

【关键词】唐代 司马慎微 墓志

1998年,在河南省沁阳市山王庄镇张坡村,一村民在挖红薯窖时发现唐代司马慎微墓志一合,现藏沁阳市博物馆。该墓志为青石质,由志盖与志石两部分组成。盖呈盝顶形,底面边长73、顶面边长61、厚10.6厘米。正面阴刻篆书“大唐故梓州通泉县尉司马少府夫人陇西李氏合葬碑并颂”24字,四周斜刹面阴刻缠枝花卉图案(图一)。志石呈方形,边长73、厚10.6厘米。志文阴刻,有方形界格,楷书,个别字为行书。竖行,满行31字,共31行,计889字(图二)。现录文并考释如下。

一 墓志录文

大唐故梓州通泉县尉上柱国司马公墓志并序

公名慎微,字慎微,河内温人也。昔金土迭兴肇开,有晋宣王薄伐,则吞灭三雄。武帝従(纵)横,则澄清八表。公渥洼龙种,丹穴凤雏,孝乃因心,才维天纵。十二代祖泰,晋陇西王太子太傅。曾祖幼之,北齐通直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吏部侍郎,躬周、陈二国使。祖德璋,随著作佐郎,修国史,祠部郎中、常州司马、武安郡丞。父安上,皇朝并州大都督府法曹参军事,同州韩城,雍州栎阳、始平三县令。公幼彰岐嶷,早习趋庭,智识潜通,不竟路旁之李,机神颖晤,能对怀中之橘。于是,披鲁史,阅周书,览康成之万卷,诵张安之三箧,莫不词场独步,朝野见推。年未弱冠,应茂才举,高第童子,知名臧洪,始游于太学。弱龄对策阮种,便擢于甲科,解褐授襄州襄阳县尉,秩满改梓州通泉县尉。铜梁奥壤,汉水名区。屈东里之宏才,述南昌之卑位。时襄州刺史纪王每见公,顾遇如宾,不觉膝之过席。左仆射褚遂良持节使蜀路,由襄州睹公风仪,累日言宴,启王请,公曰:“愿与孔子同行。”毕矣,秩满言归,唯有书数百卷。后大总管左将军李谨行奏请公为管记,非其所好,俯而从之。捧檄陈谋,扫蜂渠于海右;提戈誓众,摧蚁寇于辽阳。表奏笺记,咸公之所述,以勋授上柱国。调露二年三月十三日寝疾,终于怀州私第,春秋卌有八。岂谓鹏路将,抟风未远,骥途方骋,绝电斯穷。曹植于嗟,痛元瑜之长逝。孔丘流恸,惜回也之不终。呜呼哀哉,公迹辞文囿名,着武功所制词赋,十不收一。子羡门幼亡,以犹子仙鹤嗣。嗣维一女,学综古今,才逾蔡、谢。适河东柳氏,捃拾公遗文,勒成五卷。夫人陇西李氏,荆州录事参军、蒲州永乐县令、洛州寿安县令嗣源第四女。温德贞明,清神肃穆,织仁组义,非假物于鸳机饰性,端仪讵资,形于鸾镜。曹大家之词赋,誉重寰中;卫恭姜之志节,名流海内。载初年,皇太后临朝求诸女史,勅颖(颍)川郡王载德诣门辟召侍奉。宸极一十五年,墨勅制词,多夫人所作。以长安二年六月二日终于大内。奉敕令嗣子仙鹤祬引灵还于故乡。衣衾棺椁,敕令所司供造。号天擗壤,惟岵屺而莫从。日往月来,践霜露而增感,爰叶谋龟之兆,载启鸣鹤之埏。今以开元十年岁次壬戌二月癸酉朔十二日甲申,合葬于怀州河内县万善里,依于旧茔,礼也。北迩太行,南临沁水,惧潜移于陵谷,思永固于泉台,翠琬生金,式旌休烈。其词曰:文王作易,其业昌兮;孔父删诗,其道彰兮;翳公是习,其业臧兮;束发从政,为龙光兮;天不愸留,残我良兮;宾朋乡党,多凄伤兮;旧茔卜宅,临太行兮;新施启路,陟崇岗兮;行人伫立,悲白杨兮;嗣子号绝,抚黄肠兮;幽泉一闭,夜何泱兮;身虽殆殁,德不士兮。

二 墓主家世

墓主司马慎微出生于河内温县名门大族司马家族。从志文知,其父为司马安上,祖为司马德璋,曾祖为司马幼之,即司马幼之—司马德璋—司马安上—司马慎微。

志云:“曾祖幼之,北齐通直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吏部侍郎,躬周、陈二国使。”《北史》载:天统三年(567年)“夏四月癸丑,(北齐)太上皇帝诏兼散骑常侍司马幼之使于陈。”[1] “(陈)临海王光大元年(567年)⋯⋯夏,四月,癸丑,齐遣散骑常侍司马幼之来聘。”[2]志文印证了史书关于司马幼之出使南陈这一历史事件的记载。但史书对司马幼之出使北周未作记载,故志文记载司马幼之出使北周可补史书之缺。

司马幼之出使南陈时,同僚给事黄门侍郎卢思道特作《赠别司马幼之南聘诗》:“故交忽千里,輶车莅远盟。幽人重离别,握手送征行。晚霞浮极浦,落景照长亭。拂雾扬龙节,乘风溯鸟旌。楚山百重映,吴江万仞清。夏云楼阁起,秋涛帷盖生。陆侯持宝剑,终子系长缨。前修亦何远,君其勖令名。”[3] 以此歌颂其出使南陈之功绩。

《北齐书》载:司马子如,字遵业,河内温人也。父兴龙,魏鲁阳太守。子如兄纂,纂长子世云,世云弟膺之,膺之弟子瑞,子瑞弟幼之[4] 。由此可知,司马幼之之父为司马纂,司马纂之父为司马兴龙,即司马兴龙—司马纂—司马幼之。

根据志文记载,司马慎微的十二代祖为晋陇西王太子太傅司马泰。《晋书》载:“彭城穆王权,字子舆,宣帝弟魏鲁相东武城侯馗之子也。⋯⋯高密文献王泰,字子舒,彭城穆王权之弟,魏阳亭侯⋯⋯武帝受禅,封陇西王。”[5]可知司马慎微系晋宗室陇西王司马泰的后裔,司马泰之父为司马懿之弟司马馗。

《司马兴龙墓志铭》:“公讳兴龙,字兴龙,⋯⋯太傅陇西王泰,公之八世祖也。祖征西,作牧关陇,遗爱在民。父常侍,从容献替,其言未没。”[6] 《司马遵业墓志铭》:“公讳遵业,字子如,⋯⋯晋陇西王泰即九世祖也。⋯⋯祖乾,魏侍中。⋯⋯父兴龙,魏司徒”。[7]依上述两方墓志所述,结合《晋书》“泰四子:越、腾、略、模” [8] ,《北齐书》“司马子如⋯⋯八世祖模⋯⋯模世子保” [9],《晋书》“(保)无子,张春立宗室司马瞻奉保后”[10]等史书记载,《北魏司马兴龙墓志铭跋》[11]和《司马兴龙、司马遵业墓志铭考》[12]对司马泰至司马兴龙的世系作了详细考证,并得出结论:泰生模,模生保,保嗣子瞻,瞻子不明,瞻孙即兴龙祖“征西作牧关陇”,名字不详,兴龙父乾。即:司马泰—司马模—司马保—司马瞻—?—?—司马乾—司马兴龙 [13]。

综合上述考证,可将司马慎微的家族世系排列如下:司马馗(宣皇帝司马懿的胞弟)—司马泰—司马模—司马保—司马瞻—?—?—司马乾—司马兴龙—司马纂(司马子如的胞兄)—司马幼之—司马安上—司马德璋—司马慎微。

由此可知,从司马泰至司马慎微凡十三世,志云司马泰为司马慎微十二代祖,这与《北齐书》载司马模为司马子如的八世祖、《司马兴龙墓志铭》云司马泰为司马兴龙的八世祖、《司马遵业墓志铭》记司马泰为司马子如的九世祖似乎矛盾,其实不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只是世代的计算方法不同罢了。《北齐书》和《司马兴龙墓志铭》、《司马遵业墓志铭》在计算世代时,将自身作为一世代计算进去。志文在计算世代时是从自身的上(下)一世代开始计算的,未将自身计算进去。

三 墓主生平

志云:“调露二年三月十三日寝疾,终于怀州私第,春秋卌有八。”调露二年即公元680年,由此可知,墓主司马慎微生于632年。“公幼彰岐嶷,早习趋庭,智识潜通,不竟路旁之李,机神颖晤,能对怀中之橘。”“岐嶷”形容幼年聪慧。唐李颀 《送刘四》诗有“爱君少岐嶷,高视白云乡。”[14]“趋庭”典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15]鲤,孔子之子伯鱼。后因以“趋庭”为承受父教的代称。说明司马慎微不但聪明好学,思维敏捷,且品德高尚。“披鲁史,阅周书,览康成之万卷,诵张安之三箧”,博览群书,出口成章,被民间和朝廷推荐。年未弱冠,就考取秀才。参加童子科考试,成绩优秀,名列前茅,像汉代臧洪一样知名,开始在太学学习。臧洪,字子源,广陵射阳人,汉东郡太守,《后汉书》有传 [16] 。

志云:“弱龄对策阮种,便擢于甲科,解褐授襄州襄阳县尉。”对策即汉代察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方法,又称“策试”,就是将策题书于简册之上,使应举者作文答问。策问有君主“求言于吏民”之意,策题一般以政事、经义等设问;答策则相当于“应诏陈政”,发表政见。王朝往往因灾异、动乱而下诏特举,使应举者对策进言。君主常常亲自主持策问并阅读策文。所以,对策兼有征询政见与考核才识的双重意义。阮种,字德猷,陈留尉氏人,汉侍中阮胥卿八世孙,弱冠有特行。察孝廉,为公府椽。举贤良,对策第一。《晋书》有传[17]。襄州,隋之襄阳郡,治所襄阳县[18]。襄州襄阳即今湖北省襄阳市。县尉,官名,位在县令之下,从九品[19],主管治安。解褐,意为脱去布衣,担任官职。司马慎微20岁时,即652年,像晋代阮种一样对策第一,提拔为甲科,授襄州襄阳县尉。

志云:“时襄州刺史纪王每见公,顾遇如宾,不觉膝之过席。”时任襄州刺史的纪王李慎非常欣赏他,每次召见,就像招待宾客一样。《旧唐书》载:“纪王慎,太宗第十子也。贞观五年,封申王。七年,授秦州都督。十年,改封纪王,赐实封八百户。十七年,迁襄州刺史,以善政闻,玺书劳勉,百姓为之立碑。二十三年,加实封满千户。永徽元年,拜左卫大将军。二年,授荆州都督,累除刑州刺史。文明元年,加授太子太师,转贝州刺史。”[20]《新唐书》载:“纪王慎,始王申,后徙纪,食户八百。贞观中,迁襄州刺史,以治当最,天子玺书劳勉,人为立石颂德。二十三年,进户至千。文明初,累迁太子太师、贝州刺史。”[21]不难看出,新、旧《唐书》列传对比,有所不同。《旧唐书》载“永徽元年(650年),拜左卫大将军。二年(651年),授荆州都督,累除刑州刺史。”《新唐书》对此却未作记载。而根据志文记载,司马慎微652年才“解褐授襄州襄阳县尉”,襄州刺史纪王李慎“每见公”应在652年或652年之后。即652年,纪王李慎还在襄州刺史任上,未离开襄州。这与《旧唐书》记载显然矛盾。故《新唐书》对“永徽元年(650年),拜左卫大将军。二年(651年),授荆州都督,累除刑州刺史”未作记载,个中定有原因,有待进一步考证。

根据志文记载,左仆射褚遂良持节出使路过襄州,目睹司马慎微的风仪,肃然起敬,多次与纪王李慎邀其参加宴会,可见司马慎微与李慎、褚遂良交往之密。仆射,古代官名。秦始置,为尚书令副职。汉末分置左右仆射。唐代因太宗在未即位前曾任尚书令,所以此官不轻授人,经常以左右仆射代居尚书令之位[22]。褚遂良,唐初大臣,书法家。《旧唐书》载:“褚遂良,散骑常侍亮之子也。⋯⋯高宗即位,赐爵河南县公。永徽元年,进封郡公。⋯⋯四年(653年),代张行成为尚书右仆射,依旧知政事。”[23]永徽四年(653年)“九月壬寅,尚书右仆射、北平县公张行成薨。甲戌,吏部尚书、河南郡公褚遂良为尚书右仆射,依旧知政事。”[24]《新唐书》载:“(四年)九月壬戌,张行成薨。甲戌,褚遂良为尚书右仆射。”[25]新、旧《唐书》均记载褚遂良653年为尚书右仆射,而志文却载“左仆射褚遂良”,究竟是史书正确,还是志文正确,亦有待进一步考证。

志云:“秩满改梓州通泉县尉。”梓州,隋之新城郡,领射洪、通泉等县[26]。梓州通泉即今四川省射洪县。唐代官员实行任期制,《通典》载:“凡居官以年为考,六品以下四考为满。”[27]即六品以下官员四年秩满,秩满后就必须离任,再到吏部参加铨选,才可能获任新的官职。司马慎微于652年任襄阳县尉,任期满应在656年,调任梓州通泉县尉应在657年或657年之后。根据志文记载,司马慎微任梓州通泉县尉期满回去时,除数百卷书籍外,别无它物。这是其“愿与孔子同行”的具体体现。

志云:“后大总管左将军李谨行奏请公为管记,非其所好,俯而从之。捧檄陈谋,扫蜂渠于海右;提戈誓众,摧蚁寇于辽阳。表奏笺记,咸公之所述,以勋授上柱国。”李谨行,唐高宗时期著名的蕃将,靺鞨人,突地稽之子。“解褐右武卫翊卫校尉,加游击将军、上柱国,封五原县男。⋯⋯累迁右骁卫、左监门卫、右卫、右领军员外大将军、检校廓州刺史、积石道经略大使、检校右羽林军、右卫大将军。”[28]辽阳,古指辽水(又称小辽河。即现在的浑河)以北的地方,自秦、汉直到东晋十六国的后燕,为辽东郡(国)的襄平县(今辽阳市)。北燕之后,经南北朝、隋,直至唐高宗收复辽东半岛前,这里一直为高句丽建立的割据政权。乾封元年(666年),“六月壬寅,高丽泉男生请内附,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安抚大使,率兵援之⋯⋯左监门卫将军李谨行为后援。”[29]“契苾何力,其先铁勒别部之酋长也。⋯⋯乾封元年,又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高丽有众十五万,屯于辽水,又引靺鞨数万据南苏城。何力奋击,皆大破之。”[30]总章元年(668年),高句丽被平定,李谨行凭借平定高句丽的军功,被擢升为右武卫大将军[31]。据此可知,志文“扫蜂渠于海右”、“摧蚁寇于辽阳”指的应是乾封元年(666年)至总章元年(668年)讨伐高丽之战。说明墓主司马慎微跟随李谨行亲历了平定高丽的战斗。跟随李谨行征战期间,所有表奏笺记,均为司马慎微所写,功劳卓著,授上柱国。上柱国,唐朝最高勋官名。“凡勋,十有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32]

根据志文记载,调露二年(680年)三月十三日,司马慎微因病在怀州家中去世,享年48岁。志文将其中年去世喻为“鹏路将,抟风未远,骥途方骋,绝电斯穷。”将人们对他的哀思比作“曹植于嗟,痛元瑜之长逝;孔丘流恸,惜回也之不终。”元瑜即阮瑀,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汉魏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三国志》有载 [33] 。回也即颜回,孔子最得意弟子。《史记》载:“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34]由此可见司马慎微的文采和德行。

四 墓主妻子

志云:“子羡门幼亡,以犹子仙鹤嗣。”“犹子”指侄子。司马慎微的儿子司马羡门,幼亡。侄子司马仙鹤过继为嗣子。仙鹤有一女,博古通今,才学超过蔡文姬、谢道韫,嫁与河东名门望族柳氏为妻,收集司马慎微的遗文,编为五卷,惜已不存。

根据志文记载知,夫人陇西李氏,为荆州录事参军、蒲州永乐县令、洛州寿安县令李嗣源第四女。陇西李氏为唐朝著姓。夫人李氏“温德贞明,清神肃穆,织仁组义”,像曹大家一样词赋誉满天下,像卫恭姜一样志节名流海内。曹大家即汉扶风曹世叔之妻,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班昭。她博学多才,为《汉书》的编纂做出了重大贡献。《后汉书》有传[35]。共姜为周时卫世子共伯之妻。卫世子共伯早死,恭姜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柏舟》以绝之:“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36]后常以恭姜为女子追求婚姻自由、爱情真挚和专一的典范。

志云:“载初年,皇太后临朝求诸女史,敕颖(颍)川郡王载德诣门辟召侍奉。”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载初年,即689年,皇太后武则天临朝执政,征召女史,令颍川郡王武载德登门征召李氏入宫侍奉。颍川郡王武载德,新、旧《唐书》均载:“武元衡,字伯苍。曾祖载德,则天皇后之族弟”[37],“左卫新府中郎将载德为颍川王”[38]。志云:“宸极一十五年,墨勅制词,多夫人所作。”“宸极”比喻帝王在位。武则天称帝十五年,颁发的诏书大多由李氏所写。可见夫人李氏在武则天执政期间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根据志文记载,长安二年(702年)六月二日,李氏在宫中去世。嗣子司马仙鹤奉旨恭敬地带着灵车返回故里,衣衾棺椁,均有主管官员奉旨购造。开元十年(722年)岁次壬戌二月癸酉朔十二日甲申,也就是在李氏去世后20年,与丈夫司马慎微合葬于怀州河内县万善里旧茔。怀州,隋之河内郡,治所河内县[39]。“怀州河内县万善里”,即今河南省沁阳市山王庄镇(包括万善、张坡等村庄)一带,“万善”这一古地名尚存。

五 结 语

唐代司马慎微墓志的出土,为了解墓主生平、家世及司马家族的世系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志云司马慎微跟随李谨行征讨高丽,进一步印证了史书关于李谨行征讨高丽的记载。司马慎微的夫人李氏,曾为武则天女史官之一,“墨制词,多夫人所作”,该墓志对于了解李氏的文采,研究武则天时期的职官制度、制诰制度具有重要价值。志文所载墓主司马慎微及其父司马安上、祖司马德璋等历史人物,司马幼之出使北周等历史事件,其孙女“学综古今,才逾蔡、谢”,编辑其所撰遗文五卷等史实,史书、方志均未记载,可补史志之缺。志文所载纪王李慎、左仆射褚遂良等均为唐代重臣,对研究唐代社会、政治和经济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注释:

[1] 《北史》卷八《齐本纪下》,中华书局,1974年,第288页。

[2] 《资治通鉴》卷一七○《陈纪四》,中华书局,1956年,第5265页。

[3] (隋)卢思道:《赠别司马幼之南聘诗》,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第2633页。

[4][9] 《北齐书》卷一八《司马子如传》,中华书局,1972年,第238页。

[5] 《晋书》卷三七,中华书局,1974年,第1092页、1094页。

[6][11]  郑绍宗:《北魏司马兴龙墓志铭跋》,《文物》1979年第9期。

[7][12][13]  马小青:《司马兴龙、司马遵业墓志铭考》,《文物春秋》1993年第3期。

[8]  同[5],第1095页。

[10]  同[5],第1099页。

[14] (唐)李颀:《送刘四》,《全唐诗》卷一三二,中华书局,1960年,第1342页。

[15]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176页。

[16] 《后汉书》卷五八《臧洪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884-1896页。

[17] 《晋书》卷五二《阮种传》,第1444-1447页。

[18] 《旧唐书》卷三九《地理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1549页。

[19] 《新唐书》卷四九下《百官志四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1319页。

[20] 《旧唐书》卷七六《太宗诸子传》,第2664页。

[21] 《新唐书》卷八○《太宗诸子传》,第3577页。

[22]  (清)黄本骥:《历代职官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67页。

[23] 《旧唐书》卷八○《褚遂良传》,第2729-2739页。

[24] 《旧唐书》卷四《高宗本纪上》,第72页。

[25] 《新唐书》卷三《高宗本纪》,第55页。

[26] 《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四》,第1671页。

[27] (唐)杜佑:《通典》卷一五,中华书局,1988年,第361页。

[28][31] 孙炜冉:《李谨行征战朝鲜半岛事迹考》,延边大学2010年硕士 学位论文。

[29]  同[25],第65页。

[30] 《旧唐书》卷一○九,第3291-3294页。

[32] 《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第1822页。

[33] 《三国志》卷二一《魏书二一》,中华书局,2006年,第358页。

[34] 《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列传》,中华书局,2006年,第409页。

[35] 《后汉书》卷八四《曹世叔妻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84-2791页。

[36]  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7页。

[37] 《新唐书》卷一五二,第4833页。

[38] 《旧唐书》卷一八三《外戚传》,第4729页。

[39] 《旧唐书》卷三九《地理志二》,第1489页。

(责任编辑 霍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