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研究>学术动态>详细信息
国博举办“清代御窑发展与督陶官制度学术研讨会”
2024-11-05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4年10月31日,“清代御窑发展与督陶官制度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博研究院主办,国博研究院古陶瓷研究所承办。来自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广州博物馆、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十余家文博机构近30位知名学者、专家及国博馆内研究人员参与此次学术研讨。国博研究院副院长霍宏伟出席并致辞,国博研究院古陶瓷研究所所长耿东升主持。

 

 

此次会议分为清代御窑发展与督陶官制度研究、馆藏督陶官所造瓷器研究、明清瓷器相关研究三项议题。一是清代御窑发展与督陶官制度研究。与会专家们通过对照遗址出土文献与传世资料,深入解读了唐英《陶成纪事碑记》的内容,并论述了其对陶瓷工艺学及中国陶瓷史的贡献。同时,运用类型学方法从康熙朝瓷器中辨认出郎窑瓷器,梳理了郎窑与郎廷佐、郎廷极的关联,以及郎窑有先后制的说法。此外,还重点研究了郎窑色釉瓷器,特别是郎窑红釉瓷器的特征与艺术特色。另外,怡亲王对雍正官窑的参与及推动作用也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

二是馆藏督陶官所造瓷器研究。与会专家们结合博物馆藏品情况,重点介绍了唐英对景德镇瓷器生产的贡献,包括广东省博物馆藏的唐窑瓷器在青花、釉里红、斗彩、墨彩、颜色釉、珐琅彩及粉彩等方面的特色;同时,探讨了圆明园御窑瓷器与唐英的联系,以及他在圆明园陈设收藏、内檐装饰及西洋楼陈设设计等方面的贡献;此外,还从清雍正、乾隆朝精品中选取了代表性瓷器进行介绍,解析了雍正“年窑”与乾隆“唐窑”瓷器的品种、工艺和艺术特色,并对馆藏雍正年窑瓷器的定名、用途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是明清瓷器相关研究。与会专家们结合考古材料、文献记载和实物对比等,探讨了明清瓷器相关多个领域内容。例如,推测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的目的地;分析了清代官搭民烧制度的新变化,以及明代御窑瓷器对雍正朝御用瓷生产的影响;证明了宜兴宫廷紫砂与御窑瓷器造型的融合;介绍了颐和园藏瓷器并重点剖析了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以及研究了清代外销纹章瓷器的定制者身份、时间、家族关系和定制渠道等信息。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明清瓷器的文化内涵,也为后人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次“清代御窑发展与督陶官制度学术研讨会”,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陶瓷研究系列研讨活动之一,亦是自2019年以来“明代早期瓷器研究”、2020年“明清之际外销瓷研究”、2021年“明代中期瓷器研究”、2022年“明代晚期瓷器研究”,以及2023年“明清鼎革与清初陶瓷业研究”研讨会议题的延续。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是清代御窑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和重要阶段,督陶官制度及其所造瓷器又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通过此次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对这一领域发表了各自的真知灼见,推动了清代御窑发展与督陶官制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相关业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持,也为加深未来的合作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