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资料整理:王雅丽
我们经常说衣食住行,这“衣”放在第一位比吃饭几乎都重要。历史上的衣服变化很大,而且各种样式美不胜收。我们国家五千年历史没中断,所以这个服装的发展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有内容的,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今年我们馆要办这个古代的服饰展,当然服装第一位的,它是起一个保护作用,你比方说防寒啊、御暑啊、保护身体啊等,这个都可以说。那么从这个第一个要求出发呀,服装的变化是跟外界生活生产变化相关的。你比方说原来这个古人不会骑马,那么后来骑了马,一开始没有马镫,后来有了马镫。你有了马镫以后,你再穿这个衣服,很不适合骑马,那就不好了是吧?所以它就变化了。另外古时候,比方说咱们中国人最早在屋子里都是席地而坐,好像日本从前那样席地而坐,穿得紧绑绑地那就不方便了,所以它比较宽松啊,这些道理都很简单。服装又是一个人的民族,社会地位、文化修养的一个代表。你看一看这个衣服就知道,当然现在大家都穿的西装都差不多,穿夹克穿什么的,但是在古代的时候,交通没有像现在这么发达,互相这个文化交流没有像现在这么紧密的时候啊,一看衣服就知道你是哪国人。
另外服装还包含一个美的考虑,你好看不好看?怎么好看?这个美就不是一个硬的指标了,它是一个软的指标。怎么叫美,有的时候就不太好一言来把它清楚表达出来。有一些化妆的好像是当地的人认为美,那其它地方的人一看就觉得简直看不下去。比如说古代中国的缠脚,那太不美了,而且伤害身体,可是一直就流行了七八百年。所以就有些软的指标啊,有时候就不好一句话给大家概括进来。但是无论是硬指标还是软指标,毕竟中国的服装经过了五千年甚至比五千年更多,因为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骨针,已经可以配上兽皮,已经可以说有原始的衣服了。旧石器时代到现在这个多少万年这个年头就不大好具体说了。总而言之,是中国服装史发展演变经历了很长的时间,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我们这一次来办中国服装史这个展览,当前有一个现实的要求,那么就是说我们中国人,我们爱我们的祖国,我们不仅爱我们党,我们政府的领导,整个我们这个同志们互相的这种关系,这种协作。另外呢,我们这个国家历史既然这么悠久,我们历史上有好多志士仁人,有好多名人啊。你要是在北京吧,文天祥在北京,这些人都是我们应该铭记的。我们一想起他们来,我们爱国主义的热血就沸腾,就这么一些人物。但是中国古代肖像画不是很发达,它不像欧洲,比方说古希腊那些肖像做得逼真极了,细致入微,中国古代这方面不够发达。特别是中国文人画兴起以后,文人画不讲究那么认真地去搞素描,画得那么仔细,它就要讲气韵啊,就是另外一套东西了。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们要让一个古人来感动我们,要让中国历史上那些最值得珍惜的,最值得回味的,那些历史上的镜头,再现在我们眼前,那么这个主角就是古人了。这个古人怎么才知道谁是谁呢?衣服是绝对重要的一个环节。当然穿上这个衣服并不等于说这个人就有了肖像画,但是如果这个衣服穿得不对,人家一看就知道他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你看现在有些电视剧、有些历史画呀,画的跟古代的情况就不太贴谱。因为他画的那个画,一张画里边几个人在一块儿,这几个人的衣服有的时候就相差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最近看了一些电视,当然我们就不好具体说名字了。那电视上的人,一种人带着战国以前就是商周时候的那个冠,那么另外一种人带着的是明朝的冠,在一块儿说话办事。现在我们这个服装设计知识并不是那么发达,有的时候观众也就这么看过去了。但是如果你知道这个情况,你再一看就简直看不下去。所以对于我们今天,我们要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受历史的感动、用历史去加强我们的爱国主义感情,服装是个很重要的环节。
我们过去也看过一些关于服装的展览,有的时候就看不明白。比方说有时候展出的东西非常宝贵,真正是古墓里边古代人穿的衣服,当时陪葬的衣服,现在就真东西在那儿,摊开让你看。但是古代有很多风俗习惯跟现在不一样。比方说古代就认为有身份的人走路就得慢。它有一个专门名词,比方说就是脚印儿,就叫做“武”,文武的“武”。有一个讲法就是指脚印说的。就讲这个有身份的人走路得“接武”、“继武”。就是迎接的“接”啊,“继”是继承的“继”。就是说你这个脚印儿啊,有的时候就不能够比前一个脚印儿迈得更远,都得踩着前面的脚印儿走。你这样子走的话,走得就很慢很慢,磨磨蹭蹭的。可是当时认为这是有身份的人。没有身份的人走路,那叫“趋”,就是趋势的“趋”,“趋”就是小步快跑快走。如果有一个君王走起路来也“趋”,那人家就说,你看这一点儿不懂礼仪,一点儿身份都不讲。
所以古代有些事情,就是这个服装史的发展演变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说清楚。展览一件古代衣服,有的时候肥肥大大搁那儿一摆,你得不出个印象来,你不知道这件衣服当时怎么穿,也不知道穿上以后是什么样。而且呢,穿衣服它是配套的,内衣外衣上衣下衣是吧,他整个一套衣服,一个人的形象,光展览那么一件衣服,那就不知道这个人最后穿上以后,他的整体形象到底是个什么样。也有一些服饰展,展了好多出土的很贵重的首饰,镯子呀、簪子啊等等,那是很好的东西,有的都是一级品。但是这个簪子到底簪在哪儿?这个装饰品装饰在哪儿?装饰完了以后它整体什么样?结果不知道。这样看完了以后就不给人一个整体形象,不给人一个整体形象就不能被历史画、电视剧等等所吸收、所采纳、所参考。最后我们对于古代人的形象还是那么迷迷蒙蒙不清楚。这样的话要让古代人这些事情来感动我们,就分神了,就曲折了。
所以我们这个展览就要把古代人的整体形象拿出来。就是我们摆一些东西,最后都要让它有根有底,你这个东西它在一个整体形象里边是在什么位置上,就要给大家尽量交代清楚。那么另外这些演变过程,比方说这个汉朝的衣服跟唐朝的衣服为什么不一样?如果一个汉朝人,咱们不是说什么冬眠疗法吗?他忽然冬眠了,他要到唐朝一醒啊,就等于是到外国一样了,整个衣服等等完全都不一样了,当然房子变化不是那么大,衣服可是变化非常大的。这些变化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个展览里头尽量给大家一个交代。
总而言之,这个展览本身从现实的,从具体方面,为画画、为电视能够起到一个参考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以后它再现一些历史重要场景的效果,加强我们观众的爱国主义感情。
(王雅丽系中国国家博物馆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