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大克鼎主人的后裔去哪儿了——垣曲北白鹅墓地族属解谜
主讲人:韩巍 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长聘副教授
(本期国博好课为往期“国博讲堂”精彩返场)
【课程简介】
大克鼎清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任家村,一同出土的还有120多件铜器,很多带有“善夫克”或“仲义父”铭文。学者多认为“仲义父”即善(膳)夫克之字,其活动年代在西周晚期,是管理周王膳食的官员。在与大克鼎同出的少数铜器铭文末尾,缀有一个族徽性质的“华”字,证明该家族为“华”氏。1940年在任家村附近又发现一个铜器窖藏,出土铜器多有“善夫梁其”或“伯吉父”铭文,有学者指出善夫梁其(字伯吉父)即善夫克之子,其年代已接近西周末年。不久西周王朝覆灭,华氏这一显赫一时的家族销声匿迹,去向不明。
幸运的是,2020年在山西省垣曲县英言乡北白鹅村附近发现一处春秋早期贵族墓地,目前已发掘大中型墓葬9座,出土了大批带有铭文的青铜器。不少青铜器上发现“太保匽仲”“匽太子”“匽姬”等铭文,发掘者将其与姬姓燕(匽)国以及太保召公家族联系起来,认为北白鹅墓地的主人是召公的后裔受封于关中者,在春秋早期随平王东迁到成周附近。目前这一观点似乎得到多数学者的支持。
然而北白鹅墓地出土的一些匽氏铜器,其铭文末尾缀有一个族徽性质的“华”字,与善夫克的华氏家族相同,这说明北白鹅匽氏与华氏属于同族。善夫克、梁其铜器群中有些铭文证明该家族并非姬姓,而是姞姓。这让人联想起文献记载中的姞姓南燕国。
主讲人认为北白鹅墓地与姬姓的召公家族和北燕国无关,而应是随平王东迁的善夫克所属华氏家族的后裔(或至少是其后裔中的一个分支)。大克鼎主人的后代并没有在西周末年的乱世中消亡,而是在东都成周附近获得了新生。这为我们认识西周灭亡后周王朝政治格局和家族网络的调整提供了一个鲜活例证。
【主讲人简介】
韩巍,男,1978年生,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长聘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先秦历史、考古和出土文献,近年来主要致力于西周青铜器铭文和西周史、战国秦汉出土简帛文献的研究。先后参加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秦简牍以及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简牍的整理工作。著有《青铜器与周史论丛》,编著有《黄土与青铜——先秦的物质文明》和《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二、三卷。在西周铜器断代、家族形态、政治制度等领域都曾提出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