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尧舜“中国”——陶寺遗址发掘与研究
主讲人:何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级研究员
内容来自2021年7月23日国博讲堂
【课程简介】
本讲座利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40年来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阐明“中国”的本初含义为地中之都、中土之国;中国概念形成的考古判别标准必须有物证的“地中”概念出现与国家社会组织的形成,二者合成“中国”概念。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本初“中国”的诞生绝不止为西周中期的《何尊》铭文所载“宅兹中国”,而要早至距今4000多年前的陶寺文化时期的黄河中游地区。而四十年来,陶寺遗址持之以恒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已经初步建立起一条比较完整的考古证据链证实陶寺遗址是尧舜之都。故称尧舜“中国”。
【主讲人简介】
何驽,本名何努,北京人,1963年出生。分别于1985、1988、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9年,在湖北荆州博物馆考古部工作。2001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二级研究员,山西队队长。主要从事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陶寺遗址专项”和“公元前3500年至前1500年黄河、长江及西辽河流域精神文化的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之“陶寺课题”。2020年起,担任“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中华文明探源研究”项目“中原和海岱地区文明进程”课题负责人。主持发掘出陶寺遗址世界最早观象台,研究提出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是本初“中国”,提出陶寺遗址为尧舜之都的系列考古证据链。为将尧舜禹传说变为信史,做出了关键的贡献。研究领域涉及中国早期国家、中国文明起源考古、精神文化考古理论研究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著有《怎探古人何所思——精神文化考古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2016年评选为“2015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2017年,率领陶寺考古发掘团队获得“上海世界考古论坛考古研究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