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讲解周”将在八月推出8场专家讲解。本期专家讲解主要围绕各类专题展览及“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开展,带您从不同视角看展览、赏文物、观古今,感受文化的永恒魅力。
2025年8月专家讲解安排表
专家讲解·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服饰的传承、发展与变革
2025年8月12日(周二)14:00—15:30
讲解展览: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展厅:北18展厅
主讲人:朱亚光,设计艺术学硕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古代服饰文化。主要学术成果:《清代钿子的形成》《清代旗人妇女的旗髻》《宋代以前我国妇女是否缠足》等。
讲解内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个服饰通史类陈列,集合了策展人孙机先生等专家学者在相关领域的诸多重要学术成果,全面系统地回顾了我国各历史时期主要服饰形制及蕴含其中的服饰文化。本次讲解在带领大家了解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基本脉络的同时,重点讲述带具、首服、霞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变化。
金榜墨韵——清代进士书法的艺韵风华
2025年8月13日(周三)9:40—10:40
讲解展览:中国古代书画——清代进士的翰墨遗珍
展厅:南12展厅
主讲人:刘晓丽,文学博士,馆员。主要从事版本目录学、稿抄本研究。《中国古代书画——清代进士的翰墨遗珍》策展人。主要学术成果:参与“《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研究”“《十三经注疏》汇校与研究”“清人著述总目”等国家重大项目,论文有《两部书贾作伪的清齐召南校跋本〈窦氏联珠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四库底本〈宣德鼎彝谱〉考论——兼谈〈四库全书〉办书流程的局限性》等。
讲解内容: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和时代特征。有清一代,书坛中兴,一大批具有进士身份的书家竞相涌现,成为推动清代书法继承、变革与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期“中国古代书画”聚焦清代进士这一文化群体,精选馆藏70余件清代书法墨迹和历代碑帖善本等珍贵文物,展现书法和书写视角下清代进士的艺术成就与生活趣味。本次讲解围绕展览中展出的馆藏书法作品,揭示作品中相关儒家经典、诗文词赋等丰富内容,展现清代进士的才情学养、识见抱负,领略中国文人书法的审美理想、个人意趣和艺术追求。
丝路交流 艺术汇融——走向世界的中国陶瓷
2025年8月13日(周三)14:30—16:00
讲解展览:中国古代瓷器
展厅:北17展厅
主讲人:吴若明,哲学博士,南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外艺术交流、陶瓷艺术史等。主要学术成果:《互视:明清陶瓷的欧洲流传与图像交融》《The Origins of Kraak Porcelai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萨克森宫廷藏亚洲陶瓷及欧洲硬质瓷的烧制》等。
讲解内容:陶瓷,不仅是中国悠久历史与精湛技艺的杰出代表,更是古代中国向世界递出的一张独特而辉煌的名片。它在广袤的地域间流转,见证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对全球陶瓷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次讲解结合展厅内中国陶瓷史不同阶段的主要作品,梳理中国陶瓷发展的脉络,从丝路交流的历史背景出发,阐述历代陶瓷烧制技术的进步、装饰技法的革新和审美范式的渐变,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汇融看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对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之道德篇
2025年8月14日(周四)14:00—16:0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毕游,历史学博士,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方向研究,尤其在宋明理学方面成果颇丰。主要学术成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朱熹、陆九渊与王守仁理学思想比较研究》,并出版同名专著;论文有《朱陆之争所呈现的道德知识性问题》《理范畴的内在矛盾性及其主观化演进》等。
讲解内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系列专题讲解沿着古代中国陈列的历史进程,简述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本期聚焦于这样一个问题:道德是博大严谨的知识体系还是简单易行的良知本能?“德”的观念发端于周初,周公制礼是孔子思想的源泉。孔子、荀子强调学习的作用,孟子则发现了道德的心理基础。董仲舒营造了道德的神学氛围,朱熹则将儒学发展为宏大的哲学体系。道德的知识性与先验性在朱熹与陆九渊的鹅湖之会上直接交锋,王守仁则将道德观念引向了良知本能。墨家、道家、佛教诸学在反对儒家伦理的同时,也为历代儒家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本讲力求通俗易懂,故事性与知识性相结合,适当涉及思辨性。
佛教艺术审美的中国化进程
2025年8月15日(周五)14:30—16:00
讲解展览:中国古代佛造像
展厅:南13展厅
主讲人:蔡晓菁,宗教学博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佛教史与佛教文物。主要学术成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亚视域下的南北朝三论学嬗变与发展研究》,论文有《佛教中国化视角下造像碑的功用与类型探析》《邺城出土白马吻别图像及其寓意》等。
讲解内容:中国佛教造像虽然源自古印度的宗教文化和艺术,但是其形象、寓意及艺术表现性等在本土化的进程中通过移植和改造,已经深具浓郁的中国特色。佛教造像历史上发展出“褒衣博带”“菩萨如宫娃”等审美风格,进一步走近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是佛教为适应中国文化而发展的重要体现。本次讲解将通过对馆藏经典文物的解读,带领大家追寻佛教造像艺术在中国的演变轨迹。
凝结中华文明智慧的中国古代钱币
2025年8月16日(周六)9:40—11:10
讲解展览:中国古代钱币展
展厅:南11展厅
主讲人:张安昊,历史学硕士,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货币史,在《学习时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北京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文章数篇。主要学术成果:《清末国家币制改革中金本位战略及银本位战术的制定及调整》《清朝宝泉局机构沿革新考》等。相关研究系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重大学术文化工程《(新编)中国通史》编纂工程《经济史卷》阶段性成果。
讲解内容:钱币是日常生活中最易接触到的文物,其虽仅方寸,却贯穿中国历史发展,承载着治乱兴亡,拥有独特的厚重文化。历史上的治世以此方寸为要,但凡乱了此方寸的政权,几是短命的。中国钱币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给全世界文明进步做出独特贡献。本次讲解基于钱币变化,了解中国历史发展,进而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青铜犀尊工艺、造型及纹饰的数字化解析
2025年8月16日(周六)14:30—15:30
讲解展览:数说犀尊
展厅:北16展厅
主讲人:郭小影,美术学硕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工艺史及民族文物研究。主要学术成果:《数字化展览对于犀尊美学特征的阐释》《从历史中走来的错金银云纹铜犀尊》《中国传统文化在博物馆形态下的传播》等。
讲解内容:“数说犀尊”展是国博首个数字化展览,展览采用一物一展的策展思路,通过综合运用高清三维扫描、超高清显示、人工智能、红外感应、AOA定位、增强现实等技术,对国博馆藏代表性文物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进行科学的数据采集分析和数字化呈现,让观众从单纯的参观者变成了探索者、参与者。本次讲解将带领大家通过一场数字化的旅程,从多维度去探寻犀尊的出土经历、功能特点、铸造和装饰工艺、造型和纹饰美学等,领略错金银云纹犀尊的工艺魅力。
古人的餐桌
2025年8月17日(周日)14:30—15:30
讲解展览: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
展厅:北11展厅
主讲人:杨玥,历史学博士,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考古、博物馆制度等。主要学术成果:《洛阳地区北魏鲜卑、汉人墓葬比较分析》《辽代墓志生肖图案的考古学观察》《中国博物馆宏观管理体制发展历程、特点及趋势》等。
讲解内容:“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自古爱食惜食、食之以礼、食之有道,从茹毛饮血到炊煮熟食,从大羹玄酒到佳肴美馔,中国古人的餐桌见证了上万年的饮食革命和文化流变。吃饭——不仅是为了果腹与生存,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集中表达,调羹弄膳之间,处处流露着生活智慧和生命尊严。本次讲解以展览为线索,从先民食物讲起,看四面八方的食物如何走上国人的餐桌;再从造型精美的饮食器具中,领略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与审美情趣;最后通过先秦礼器、宴席座次、餐具分工等生活细节,感受“礼始诸饮食”的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