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教>最新活动>讲解导览>详细信息
专家讲解|仲夏之约,2024年6月推出10场,详情请见→
2024-06-17

 

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讲解周”将在六月推出10场专家讲解。本期专家讲解将围绕“古代中国”“科技的力量”“河山在望”“岐阳世泽”等展览,通过专题导赏,带您从不同视角看展览、赏文物、观古今,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2024年6月专家讲解安排表

 

 

预约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访问“国家博物馆”小程序,进入“讲解预约”,根据专题内容进行付费报名。报名成功后,可点击小程序左上角“我的”图标,在“我的预约”中查看相关信息。本月首场专家讲解将于6月18日开启预约。(每场专家讲解提前7天开启预约,具体讲解时间请关注国博官方平台预告。)

 

 

注意事项:成功付费预约“专家讲解”的观众,请在讲解当日从国家博物馆北门西侧入口凭有效证件核录后,通过安检入馆,并于讲解开始前10分钟,到达该展览序厅耐心等待,由工作人员检录身份证和手机预约信息后按时开始讲解,请您合理安排时间。讲解期间,请勿使用任何设备录音、摄影摄像。

 

专家讲解·内容简介

 

吉金识古

——古代中国青铜器详解

2024年6月25日(周二)09:30—11:3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25、南15—20展厅

 

 

主讲人:田率,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青铜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博物馆藏品管理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项目等多个项目。主要学术成果:《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青铜器卷·西周》《历史文物与中国古代文明探研》《虎鎣说略》等。

讲解内容:青铜器铸就了璀璨辉煌的中华文明,承载着华夏子孙的永恒记忆。本次讲解围绕“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的“后母戊”青铜方鼎、“作册般”青铜鼋、“利”青铜簋、“盂”青铜鼎、“虢季子白”青铜盘、熊悍鼎等商周时期国宝重器展开,深入细致地发掘其中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信息。 

 

文化交融

——汉唐时期的物质文化

2024年6月25日(周二)9:40—11:1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25、南15—20展厅

 

 

主讲人:赵玉亮,艺术学博士,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馆藏考古出土类文物的保管、整理与研究工作。主要学术成果:《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吐鲁番文书》《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唐大中六年韩干儿墓出土器物》等。

讲解内容: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充分参与西南、西北地区的管理,同时与中亚、东亚等地有经济文化方面的往来,丰富了本土文化。魏晋时期,佛教文化的传播,使得原来的社会文化有了新的面貌;南北地区的交流、交融,拓展了之前的政治文化版图;北方地区与中亚等地的交流往来,让中华文明更为绚烂。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对外来文化持包容开放的态度,使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本次讲解通过对经典文物的解读,讲述汉唐时期文化交流交融的壮阔历史。

 

国博青铜器的艺术之旅

2024年6月25日(周二)14:30—16:0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25、南15—20展厅

 

 

主讲人:苏强,研究馆员。主要从事馆藏传世品青铜器的研究及保管工作。主要学术成果:《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青铜器卷》(商代分册)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饕餮纹提梁卣探析》 《国博馆藏元代吴江州儒学铜钟初探》等。

讲解内容: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用于祭祀的青铜礼器将优美精致的纹饰与各种奇巧的青铜器造型相结合,构成了独特的中国青铜文化艺术。本次讲解将以“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的相关展品为线索,从纹饰溯源、纹饰类型、布局方式等方面,对这一时期青铜器纹饰的发展脉络、时代风格特点和宗教观念的演变等内容进行介绍,从而带领观众走进古代先民的精神世界,领略商周时期青铜器纹饰的艺术魅力。

 

画里有话

——笔墨下的当代文化魂

2024年6月26日(周三)9:40—10:40

讲解展览:河山在望

——梁世雄捐赠作品展

展厅:南8、南9展厅

 

 

主讲人:魏娜,副研究馆员、策展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美术文献和艺术类主题的展览策划。主持策划“河山在望——梁世雄捐赠作品展”“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等展览。主要学术成果:《为人民创作,感受艺术家笔下的陕北风貌——国家博物馆“刘文西艺术大展”策展记》《刘文西:把自己“种”进黄土地,用丹青书写黄土情》《大巧若拙 为木雕尔》等。

讲解内容:你知道岭南画派如何在中国近现代艺术中留下自己的独特印记吗?他们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有何独特之处?本次讲解通过“河山在望——梁世雄捐赠作品展”展出的100余件国画作品,带领大家欣赏岭南画派第三代艺术家笔下的大好河山,感受艺术工作者为河山立传、为时代铸魂的艺术道路。重点从“万里幅员家国颂”“更揽山川入壮怀”“化私为公润万家”三个角度出发,解读作品呈现的传统的文化精神和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感受时代演进的步伐与艺术家个人艺术风格嬗变之间的关系。

 

文物中的李氏家族与明代服制

2024年6月26日(周三)14:30—15:30

讲解展览:岐阳世泽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李文忠家族文物展

展厅:南3展厅

 

 

主讲人:高露,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古代书画、古代工艺美术研究及历史文化类展览策划工作。主要学术成果:《明代绘画中的服饰制度探究——以“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中的明代绘画为例》《綵缕缂织生如许——宋代缂丝与书画》《古代绘画中的屏风》等。

讲解内容:李文忠为明代开国功臣,他战功卓著,谥后被封为“岐阳武靖王”;李氏后人承荫袭爵封侯,家族延绵明、清两代近六百年,被后世称为“岐阳世家”。岐阳世家文物包含御赐墨敕、历代先祖肖像、家族藏品、手书、族谱等,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此次展览为近百年后岐阳世家文物的又一次完整展示。本次讲解以李文忠家族的发展变迁为线索,结合家族先祖肖像及其反映的服饰制度,使观众在了解李文忠家族脉络、明清服饰的特点和变化之余,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推动力,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神话·传说·史实

——多元一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

2024年6月27日(周四)12:00—13:3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25、南15—20展厅

 

 

主讲人:代媛媛,文学硕士,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现主要从事“古代中国”辽宋夏金元段等常设展览的内容设计相关工作。主要学术成果:《玉音和鸣,乐石同光——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容曜丹青——明清肖像画展中“文人雅集”音乐活动场景及所用乐器》《碎金词谱选译及其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乐派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北京音乐史》等。

讲解内容:中国古代音乐史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类特征,并从音乐的角度、以音乐的语言对其进行诠释。“古代中国”展览的展陈逻辑与展品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音乐信息,它们串联起绵延的中国古代音乐历史,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它们也展示着中华文明特殊的魅力。本专题从“古代中国”展览中文物的音乐故事出发,以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为脉络,为观众展现中华文明中多元一体的音乐历史。

 

碰撞与融合

——管窥三国两晋南北朝

2024年6月27日(周四)14:30—16:0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25、南15—20展厅

 

 

主讲人:杨玥,历史学博士,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展览策划实施、博物馆制度等研究。主要学术成果:《辽代墓志生肖图案的考古学观察》《洛阳地区北魏鲜卑、汉人墓葬比较分析》《中国博物馆宏观管理体制发展历程、特点及趋势》等。

讲解内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时期。在这一历史阶段,各政权间不断争夺势力范围,或据守一隅,或欲统一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和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面貌在各个政权中延续,民族融合在规模与程度上都超越以往时代,为统一多民族的隋唐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本次讲解通过对代表性文物的解读,试图勾勒这一时期的壮阔历史。

 

文物中的佛教文化及其影响

2024年6月28日(周五)9:40—11:1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25、南15—20展厅

 

 

主讲人:智朴,考古及博物馆学硕士,文物出版社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石窟寺考古、佛教文化艺术。编辑出版《祥云托起珠穆朗玛:藏传佛教艺术精品》《石窟艺术研究》《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第256、257、259窟考古报告》等石窟专业图书。《如果国宝会说话》纪录片专家顾问及图书撰稿,发表《〈长安与洛阳:五至九世纪两京佛教艺术研究〉读后记》等。

讲解内容:佛教自传入中国后,便成为中国文明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寺院和石窟的建造,对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有深远影响,不仅如此,我们在传统家具、熏炉茶器、印刷典籍等日常用品中,都能看到佛教文化的痕迹。本次讲解从“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相关文物出发,勾勒佛教传入中国的时代脉络,对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生活中的佛教元素一一阐释。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之规律篇

2024年6月28日(周五)14:00—16:0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25、南15—20展厅

 

 

主讲人:毕游,历史学博士,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方向研究,尤其在宋明理学方面成果颇丰。主要学术成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朱熹、陆九渊与王守仁理学思想比较研究》,并出版同名专著;论文有《朱陆之争所呈现的道德知识性问题》《理范畴的内在矛盾性及其主观化演进》等。 

讲解内容:本讲解沿着古代中国陈列的历史进程,简述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周人将商代的祭祀文化发展为礼乐文化。孔子为挽救礼崩乐坏的局面,为礼乐注入新的道德内涵,开启了丰富多彩的子学时代。其后,中国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两汉经学、六朝玄学、隋唐佛学、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并经清初三大师的启蒙思想而迈入近现代。本期讲解着重阐释历史背景对思想文化的影响,揭示传统思想融合式发展的大趋势,揭示传统思想演进的基本规律及其内在逻辑。本讲力求通俗易懂,故事性与知识性相结合,适当涉及学术性。

 

从科举到科学

——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

2024年6月29日(周六)9:40—10:40

讲解展览:科技的力量

展厅:2号中央大厅

 

 

主讲人:田田,科学技术史博士,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近现代藏品征集、博物馆政策与战略研究。主要论文:《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写作的困境与前途》《梅自强的时代与际遇: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产梳棉机研制看技术革新与国家政治之关系》,译文《又红又专、土洋结合——从蒲蛰龙生物害虫防治的科研活动看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科学”观》。

讲解内容: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密不可分。20世纪以来,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现实诉求与科技发展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本次讲解选取“科技的力量”展览中近代以来部分代表性展品,梳理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相互交错的历史脉络,阐释科技进步在维护民族独立、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显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