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公共考古体验营(2024年度)”前五期圆满结营,来自全国各地的108位大朋友和小朋友实地探访了国家博物馆正在发掘的河北康保兴隆遗址、陕西宝鸡下站遗址、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三个考古工地,开展了以真实发掘体验为特点的考古研学。本次体验营设置了田野调查、考古钻探、考古发掘、博物馆与遗址参观、专家讲座等特色环节,营员们表示受益匪浅、收获满满。
图1 河北康保兴隆遗址
图2 陕西宝鸡下站遗址
图3 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
在考古学先导课上加油“充电”
想要成为一名“考古队员”,首先从一场生动的《考古学先导课》开始。国博教师带领营员们初步了解了考古学的概念、考古学时代分期、考古学学科分支以及考古方法等基础知识。加好油、充好电,带上专业知识,营员们出发去考古。
图4 开营仪式
图5 考古学先导课
在田野里寻找古人的生活痕迹
如果还没有体验过田野考古调查,你一定想象不到,看似不起眼的山野断崖上竟然隐藏许多古人的秘密。如何判断哪里有遗址?应该从哪里进行发掘?国博的考古专家教给营员们如何在田野里寻找古人的生活点滴。虽然往往平淡大于惊喜,但在今年山西西吴壁的考古调查中,营员们竟幸运地在断崖中发现了三千年前的陶鬲,近距离感受了古人的生活。
图6 田野调查
图7 发现并复原陶鬲
在考古现场触碰历史的温度
回到考古发掘现场,营员们遵循考古专家的指导方法,将手铲侧倾45°,小心翼翼地揭除表土层后在探方内进行刮面。各种遗迹、遗物的线索逐渐在营员们的手铲下显现出来。营员们将文物轻轻取出后,建立了属于它们独有的文物信息卡片。在这一瞬间,横亘数千年的时间距离就这样在营员们的手中消解。
图8 河北兴隆遗址考古发掘体验
图9 陕西下站遗址考古发掘体验
用双手重构古人的日常
在考古专家的细致解读下,小营员们近距离观摩文物,仿佛亲自见证了那些文物的诞生以及使用的全过程。
图10近距离观摩文物
而对于成人营的大营员们,他们还有机会帮助考古队整理出土的陶片,努力还原文物的原貌。他们还将埋藏泥土长达千年的炭化植物种子进行浮选,用自己的双手亲自揭示事物的本源和历史的过往。
图11 成人团陶器复原和炭化植物种子浮选
在博物馆里梳理历史的脉络
根据不同考古遗址的时间和特点,每个考古体验营都配置了不同主题的博物馆课程。在河北,根据兴隆遗址出土距今7700年左右的炭化黍这一重大发现,营员们参与了国家博物馆的“小粟黍大智慧”主题课程。在陕西,根据下站遗址秦国祭祀文化,营员们参与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嬴秦源流”主题分享。在山西,根据西吴壁冶铜遗址的特点,大营员们参与了与晋国博物馆关于青铜文化的互动交流。
图12 博物馆主题课程
“小粟黍大智慧”“嬴秦源流”
在讲堂聆听专家的解读
光有动手发掘,没有前沿考古学术成果解读怎么行?考古体验营邀请了多名考古专家对遗址的文化深入解读,内容涵盖动物考古、科技考古、环境考古等专题内容,让原本高深的考古学清晰明了地浮现在营员们的视野中。
图13 专家讲座
复刻古人生活的精彩活动
根据考古工地呈现的历史面貌,考古体验营特别推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育活动。
图14 “祖先的衣食住行”教育课程
营员们用简易织布机模拟新石器时代的织布工艺
图15“瓦当·无言(屋檐)的守护者”教育课程
营员们化身为传承历史的匠人
图16 “古法木炭烧制”实践课程
大营员们用三千年前的古法亲手烧制了一整窑木炭
来自营员和家长们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