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
|
|||
|
|||
│卢浮宫博物馆│
|
|||
|
|||
让·克鲁埃父子——为权贵服务的家族画家
让·克鲁埃擅长肖像画,并特别偏爱一种特定的构图方式:半身胸像,四分之三侧脸及色彩鲜艳的背景。这种构图很快成为他的“标志”。每幅画动笔之前,他都会先画一幅素描稿,素描人物的脸部通常由黑色石料及赭石色粉笔画就。这种方法使人物的脸色微粉,更加真实生动。这些草图的质量卓越,并且完成度极高,很快成为热门的收藏品。弗朗索瓦·克鲁埃子承父业,也服务于法国王室。通过克鲁埃父子创作的肖像画,我们得以一窥16 世纪法国贵族,特别是王室成员的容貌和神情。 |
|||
乔治·德·拉·图尔——运用光的大师
在西方油画史上,乔治·德·拉·图尔最著名的便是他描绘夜间场景的才华,黑夜中,唯有烛光或炉火的余烬得以穿透黑暗。观众通常只能看到画中的部分光源,其余部分则被遮蔽了,这样更加有助于强调独特的光影语言及其微妙的层次变化。深沉、含蓄、静谧的画面,几乎完全的棕色调,有效地描绘出光影的效果。乔治·德·拉·图尔对光完美的运用赢得了世人的景仰,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法国艺术家之一,中国画家尹欣的油画便是很好的证明。 |
|||
弗拉戈纳尔与爱
弗拉戈纳尔早期艺术生涯中,曾创作过一些符合当时官方欣赏品味的历史题材作品。随后,他转而专注于轻松的主题,比如爱情和情欲。画作中描绘的爱欲有时甚至是禁忌的,有些作品甚至直接描绘躺在卧室中的裸体女子,在富有阶层的男性顾客群中大受欢迎,他们特别喜爱这种带有情色意味的小幅画作。另一些则完全不同,表现了某些上流社会人士在露天场所的嬉戏娱乐,例如《秋千春光》,订制该作品的是一位宫廷大臣,他希望出现在作品中,于是他如愿以偿地成为画中窥探情妇裙底风光的人。所有这些作品都见证了弗拉戈纳尔对动态的偏爱,他通过色彩与光亮将动态事物表现得栩栩如生。 |
|||
│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博物馆│
|
|||
|
|||
亚森特·里戈——上流社会的肖像画家
在完成路易十四肖像画之后,亚森特·里戈名声大噪,成为法国乃至全欧洲上流社会最炙手可热的肖像画家。他善于揣摩捕捉模特的个性,并将他们显赫的贵族头衔及其职务所带来的尊荣尽情表现在画中。出神入化的人物再现和光源照射下华美绝伦的服饰,让里戈成为同时代艺术家中的翘楚。亚森特·里戈共创作了约400幅肖像画,其中一些主题较私密,在这些作品中他非常注意对目光及微妙表情的刻画。 |
|||
│奥赛博物馆│
|
|||
|
|||
|
|||
奥古斯特·雷诺阿——克洛德·莫奈的朋友
雷诺阿并非孤军奋战,早在他参加绘画课时就认识了其他年轻艺术家,其中包括之后成为其好友的克洛德·莫奈。在他们事业的起步期,面对同样窘迫的经济状况,他们共同探索新的绘画方式,友谊日渐深厚。莫奈始终支持着雷诺阿,并带他去露天创作,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动力。离巴黎不远的蛙塘是一家建在河上的水上娱乐场所,那里既是两位艺术家工作的地方,又曾成为他们的创作对象。后来两位艺术家将画架搬到同样是塞纳河畔的阿尔让特伊,水上风光就成为他们作品的主角。每天,云和风的瞬息变化都会带来自然中光的无尽变幻,这些奇妙的景象驱动着他们的创作,不久之后其他画家也加入其中。“印象派”便在塞纳河边诞生了。 |
|||
奥古斯特·雷诺阿——电影人让·雷诺阿之父
与很多“印象派”画家喜欢描绘风景不同,奥古斯特·雷诺阿更钟情于自然姿态下的人物绘画。在这方面,他的家庭生活成为重要的创作素材。时光荏苒,这位忧虑,甚至有点神经质的小伙子成为一家之主。他与妻子爱丽丝共育有三个男孩,次子让·雷诺阿生于1894年,之后投身电影事业,成为著名的电影导演。父亲的作品不仅成为其灵感的源泉,也在他的电影中得到深刻的诠释。1936年他的作品《乡间一日》就是在阿尔让特伊拍摄的,其中某个桥段就再现了其父作品《秋千》所描绘的情境,电影中不时出现的水岸乡间的美景,使人浮想到“印象派”早期的诗意岁月。 |
|||
│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
|
|||
|
|||
|
|||
费尔南·莱热——有政治立场的人民艺术家
莱热非常关心自己生活的社会、发展及新的需求。早在20 世纪30 年代莱热就表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入了法国共产党。1936 年法国左派联盟当权,宣布将一些前卫艺术家的作品纳入公共收藏,莱热作为进步主义理念的象征,作品《三个肖像的构图》被法国政府购买。人自身、人的教育和人的生存是莱热社会理念的核心。莱热希望通过自己的画作鼓励人们投向现代生活的怀抱,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服务于城市建设。这一双重目标促使他向现代运动的先锋建筑家靠拢,比如勒·柯布西耶,莱热与他建立起友谊并多次一同旅行。勒·柯布西耶曾在自己的工作室展出过一张根据《三个肖像的构图》编织的挂毯,而莱热则在20 世纪50 年代用画作向建筑工人们及他们的工作致敬,他非常赞赏建筑工作中的集体观念。 |
|||
|
|||
皮埃尔·苏拉热——钟情于黑色的画家和“雕塑家”
纵观苏拉热的作品,不论是其1946 年最初创作的核桃皮植物染料纸上绘画作品,还是最新的大型布面油画,黑色几乎是永远的主旋律。然而,在整个围绕黑色进行创作的艺术生涯中,苏拉热开创了多种不同方式:将黑色与其他颜色结合使用,比如黑色与白底形成的反差;或者整个画面充斥着黑色,将之取名为“超黑”。苏拉热让画布上的颜料年复一年地主导着自己的创作,他没有做过任何抵抗,反而更加专注于颜料的质感和其出现的效果。因此,与其说他是在描绘黑色,不如说他是在雕刻黑色。他所使用的绘画工具,有时让画的表面平整,有时在表面产生许多肌理效果,以此充分体现光影效果和色彩。根据观赏时不同的环境和时间,苏拉热的画带给每位观众独一无二的体验。 |
|||
|
|||
│虚拟展厅│
|
│展览资讯│
|
|||
|
|||
|
|||
│微博热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