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研究>学术动态>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国博学者论文辑要
2021-08-02     中国国家博物馆

继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共同举办盂、克双鼎联袂特展之后,两馆又在学术研讨领域展开深入合作。2021年7月13-14日,两馆合作举办的“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博物馆举行。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等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国家博物馆有七名学者在研讨会上做了发言,并与参会代表进行学术交流。

国博研究院副院长霍宏伟运用考古学界提出的“考古情境”研究方法,对国博馆藏铜镜中的发掘品进行阐述,并选择秦、西汉、隋唐、辽四个时段的典型墓葬为例证,通过发掘概述、情境剖析及历史阐释三个方面的探讨,复原出土铜镜墓葬的完整信息,实现发掘品信息的全方位整体转移,总结出馆藏考古发掘品的研究方法论。

“镜里千秋”展览展出西汉鎏金中国大宁四神博局镜

“镜里千秋”展览展出隋李静训墓出土铜镜及部分随葬品

国博馆刊编辑部副主任冯峰结合上海博物馆藏和大英博物馆藏天尹钟的形制、纹饰等特点,通过形制分析和器物对比后认为,天尹钟的时代应在春秋、战国之际;其纹饰看似较早,实则属于“仿古”现象。此类风格之钟应产自今洛阳一带,作器者“天尹”可能是周王朝的重臣。

上海博物馆藏天尹钟

上海博物馆藏天尹钟拓本

国博藏品保管部副主任于璐对国博馆藏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了梳理、总结和再研究,同时结合近年来新发表的考古材料,对这批青铜器的组合、流变及部分铜器的定名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为今后馆藏楚系青铜器的深入探讨提供了更为详实的依据。

国家博物馆藏战国镂空兽纹奁

国博藏品保管部苏强介绍了国博所藏商代饕餮纹提梁卣,该卣器形规整,纹饰繁复,可分为饕餮纹、目云纹、夔纹、涡纹四类。通过梳理商代同类卣器形和纹饰的风格演变,他认为该卣年代应在二里冈上层二期至殷墟文化二期之间,属于等级较高的青铜礼器。

国家博物馆藏商代饕餮纹提梁卣

长颈圆腹卣发展脉络示意图

国博考古院田伟分区域探讨了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文化的铜器以及相关遗存特点。他提出,各个区域在龙山时期均已存在冶铸铜手工业,但不同区域的铜器、冶金工艺存在差异,社会角色也不尽相同,有些明显具有礼制内涵,有些则未必。上述分析对探讨中原地区冶金术的起源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陶寺遗址出土铜铃

国博藏品保管部刘锴云从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编钟组合出发,将部分甬钟上的“东道”“西道”铭文与史籍记载相结合,对海昏侯墓所揭示的乐悬制度与墓主人的身份转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为海昏侯墓随葬乐悬的特殊面貌提供了新的解读路径。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北藏椁编钟发掘现场

国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韩雪对西周金文“王俎姜”称谓及西周的房国进行探讨。她认为,“俎”指的是姜姓王后的来源国族,即文献中的房国。该研究除了对周代女性称谓、国族地理进行考察,还为深化馆藏铜器研究、厘清西周史研究中的相关问题有所助益。

记有“王俎姜”称谓的方鼎

国家博物馆参会代表合影(胡嘉麟摄影)

全体参会代表合影(上博供图)

来自文博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50余人在研讨会上做了学术发言,从考古发现、器物研究、装饰艺术、铭文研究、铸铜技术、铜器组合、乐器制度及学术史研究等方面,就青铜器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不仅为“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划上完美句号,也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联合主办的“鼎盛千秋”青铜器特展提供了学术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