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有一群坚守在一线的文博人,默默守护着国宝。新春前夕,记者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独家探访文物库房和文保院,看文物守护者如何用匠心守初心。
今年是赵玉亮在考古发掘品库房工作的第十个年头,这件库房里存放的主要是一级品,是名副其实的国宝。他们现在查验的是一件明代的楼阁人物金簪,用明代盛行的累丝技艺在簪首的方寸之间塑造了一座立体楼阁。
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研究馆员 赵玉亮:它有一个立体的感觉,最厚处约2厘米,表面有少量的氧化和划痕。
这件西周时期的师克盨盖准备展览使用,盖内刻有铭文,记载了师克接受周王策命赏赐的历史。工作久了,查验文物的安全状况成了赵玉亮的职业病。
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研究馆员 赵玉亮:我们去展厅看文物,第一眼可能先不看文物多好看,而是先看它这样放会不会有隐患。
回忆起第一次接触文物时的紧张,赵玉亮还历历在目。
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研究馆员 赵玉亮:你托这个文物像抱一个婴儿,力量小了会往下掉,力量重了又怕把它捏疼了。有一句话叫让文物活起来,去触碰这些尘封的历史,让它再去活起来。
国家博物馆文保院、文保修复师李沫:这个锈蚀密集的地方,这个金其实已经被锈蚀把它挤掉了。
让文物活起来,对于李沫来说就是让文物重焕生机。这尊明代的鎏金佛像,送来时通体被锈蚀产物覆盖。
国家博物馆文保院、副研究馆员 刘薇:每一件文物里边,它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一定要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子,才能把信息挖掘出来。
借助科技手段的分析、检测、评估,到浮锈清理,花费近三年,佛像才渐渐还原到自身鎏金的金色,重现荣光。
国家博物馆文保院、文保修复师 李沫:希望把这尊佛像上面承载的这些信息,还有这些文化的基因不断地传承下去。
而对于王秋仲而言,守护者传承的不仅是文化基因,还有革命精神。国家博物馆藏有数万件手迹类革命文物,纸张原件极易受损,临摹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 王秋仲:我是1975年参加工作,50年了就没断过。
记者:大概临摹了多少作品?
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 王秋仲:没办法统计了。
临摹对眼力考验大,毫厘之差,作品就大有不同。记者注意到,王老的工作中离不开放大镜,头戴的、手持的,上面都留有常年使用的痕迹。临近七旬,他的眼睛越来越吃力,严重时花得字都看不清。
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 王秋仲:只要干活我就得戴这个,现在看时间长了不行,大概5分钟就来劲了,所以我必须在这5分钟里头,尽量多做一点。记录历史,表现历史,希望后人更多地能够看到这些东西。争分夺秒,需要临摹的作品太多了。
为了争分夺秒,王秋仲和吕雪菲师徒二人2021年临摹了近200件革命文物。手迹主人的牺牲精神也在临摹中被传递感染,吕雪菲正在临摹的是她七八年前刚入馆时就临摹过的一份烈士遗书。
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吕雪菲:最开始想着挺容易了,觉得就和书法临摹一样。后来才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刚开始写的那一遍精气神不够,王老师看了以后就说,其实不光是临摹的一个技巧,你还要体会他的情感。
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 王秋仲:从这个字里头能看出来心态的平静,视死如归。就是一种对话,我感觉到他们的思维,他们的热情,老一代的革命者真是不得了。
国宝的守护者们,正在从历史中汲取面向未来的力量。
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 王秋仲:我特别希望在这方面能做点我自己的贡献,既保护了原件又教育下一代,让人们能够从中受到某些感悟,那我就太幸福了。
(总台央视记者 田云华 鲁念 李峻 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