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发现
19 世纪末,长期以来被当做药材的有字甲骨引起了金石学家王懿荣、王襄等人的注意。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荣初步断定甲骨上的刻画符号就是商代文字,于是开始大量购藏。是年,王襄与孟定生也在天津开始购藏甲骨。对于甲骨文的研究拉开了序幕。
甲骨文的制作
商人占卜,需对甲、骨进行整治,再经钻、凿,接以灼烤见兆,然后视兆断吉凶。
甲骨文的字形特点
殷墟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资料,大约有 4500 个单字,已识字约三分之一。甲骨文字异体较多,已具备“象形”“会意”“形声”“指事”等造字方法,是汉字发展的早期形态。
甲骨文分组
“贞人”亦称“卜人”,是商周占卜活动中的贞卜命龟之人。贞人的身份涉及王、卜官、工官、小臣及其他臣僚和宗子,十分复杂。迄今所定商代贞人已有 100多位,其所属时代或同或异,可作为甲骨文分期断代研究的重要标准。
早期学者
刘鹗 (1857—1909),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别署洪都百炼生,江苏镇江人。他是最早收藏甲骨文的学者之一。著《铁云藏龟》。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号籀庼,浙江瑞安人。他是最早考释甲骨文的学者之一。著《契文举例》。
王襄(1876—1965),字纶阁,号符斋,后改号簠室,浙江绍兴人。他是较早购藏、研究甲骨文的学者之一。著《簠室殷契类纂》《簠室殷契徵文》等。
甲骨四堂
甲骨四堂指的是中国近代研究甲骨文的四位著名学者: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唐兰语)
罗振玉(1866—1940),字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贞松老人,浙江上虞人。罗氏在甲骨的搜集、保藏、流传、考释方面作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率先正确地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真实出土地,首创对卜辞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等。著《殷虚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后编》《殷虚书契续编》等。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永观、观堂等,浙江海宁人。提出“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在古史研究上开辟了新的领域。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殷虚卜辞中所见地名考》《殷礼徵文》《古史新证》等。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人。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甲骨文。主编《甲骨文合集》,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等。
董作宾(1895—1963),原名作仁,字彦堂、雁堂,号平庐,河南温县人。1928—1934年间,曾8次主持或参加殷墟的发掘工作,创立甲骨文分期的理论和方法。主编《殷虚文字甲编》《殷虚文字乙编》,著《大龟四版考释》《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殷历谱》《甲骨学五十年》等。
甲骨五老
甲骨五老是指1949年以后为甲骨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五位学者:陈梦家、唐兰、商承祚、于省吾、胡厚宣。他们在“甲骨四堂”研究的基础上,把甲骨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唐兰(1901—1979),号立厂、立庵、立盒,浙江嘉兴人。用自然分类法和偏旁分析法研究古文字,考释出一百多个甲骨文字,“甲骨的文字考释,以唐兰的贡献为最大。”(顾颉刚语)著《殷虚文字记》《古文字学导论》《天壤阁甲骨文存》《甲骨文自然分类法简编》等。
于省吾(1896—1984),字思泊,号双剑誃主人、泽螺居士、夙兴叟,辽宁海城人。纠正及新释300多个甲骨文,贡献卓越。他善于运用古文字校订先秦典籍,被誉为“新证派”代表。主编《甲骨文字诂林》,著《双剑誃殷契骈枝》《双剑誃殷契骈枝续编》《双剑誃殷契骈枝三编》《甲骨文字释林》等。
商承祚(1902—1991),字锡永,号驽刚、蠖公、契斋,广东番禺人。21岁时即出版《殷墟文字类编》,“如锡永此书,可以传世矣。”(王国维语)除研治甲骨文外,他还积极整理与考释甲骨新材料。著《殷墟文字考》《甲骨文字研究》《甲骨文及钟鼎文字研究》等,编纂《福氏所藏甲骨文字》《殷契佚存》等。
胡厚宣(1911—1995) ,幼名福林,河北望都人。早年参加殷墟发掘,在搜集、整理和刊布甲骨文资料方面成就斐然,开创了分期分类的甲骨著录编纂体例,擅长结合遗址、遗物和殷商史进行甲骨文研究。主持编纂《甲骨文合集》,著《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甲骨续存》《苏德美日所见甲骨集》《甲骨学商史论丛》等。
陈梦家(1911—1966),浙江上虞人。补充并纠正了董作宾的甲骨断代观点,提出“三个标准”和“九期分法”的主张,在文字考释和商代宗教礼制等方面颇有建树。著《甲骨断代学(四篇)》《殷虚卜辞综述》《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等。
其他学者
容庚(1894—1983),原名容肇庚,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人。在古文字领域建树卓著。因年少成名,与商承祚、唐兰、柯昌济并称为“甲骨四少”(王国维语)。著(含合著)《甲骨学概况》《卜辞研究》《殷契卜辞》等。
柯昌济(1902—1990),字纯卿,山东胶县人。有甲骨文字考释之功。著《殷墟书契补释》等。
徐中舒(1898—1991),安徽安庆人。创造性地把王国维古史研究“二重证据法”发展成为“多重证据法”。主编《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甲骨文字典》,著《耒耜考》《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甲骨文中所见的儒》等。
张政烺(1912—2005),字苑峰,山东荣成人。擅长结合古文献研究商代社会组织和农业生产,率先揭出甲骨文中的易卦。著《卜辞裒田及其相关诸问题》《殷墟甲骨文中所见的一种筮卦》等。
严一萍(1912—1987),原名城,又名志鹏,字大钧,以号行,嘉兴新塍人。创办台湾艺文印书馆,在甲骨缀合方面用力甚勤。著《殷契征医》《铁云藏龟新编》《甲骨缀合新编》《甲骨缀合新编补》等。
金祥恒(1918—1989),浙江海宁人。出版《中国文字》五十二期,主要刊载甲骨文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影响很大。著《续甲骨文编》《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甲骨文》等。
饶宗颐(1917—2018),字固庵,又字伯濂、伯子,号选堂。广东潮州人。著名国学大师,擅长通过甲骨文研究商代地理。编著《殷代贞卜人物通考》《欧美所见甲骨录存》《甲骨文通检》等。
李学勤(1933—2019),北京人。李氏率先揭示周原甲骨、殷墟甲骨非王卜辞,首创“两系说”。著(含合著)《殷代地理简论》《殷虚文字缀合》《英国所藏甲骨集》《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博物馆所藏甲骨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等。
林泰辅(1854—1922),名直养,字浩卿,号进斋,通称泰辅,日本人。被誉为日本搜集研究甲骨文字的第一人。著《龟甲兽骨文字》。
方法敛(1862—1914),美国人。1888年来华传教。方氏对甲骨最大的贡献,“不在他研究的心得,而在他努力摹写每一片经他手的甲骨文中。”(董作宾语)著《中国古代文字考》《甲骨卜辞》《甲骨卜辞七集》《金璋所藏甲骨卜辞》等。
明义士(1885-1957),加拿大人。1910年来华传教,一生收集甲骨三万多片,是外国人中收藏甲骨最多的人。他在甲骨的著录、辨伪、缀合、断代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欧美甲骨第一人。著《殷虚卜辞》《殷虚卜辞后编》《柏根氏旧藏甲骨文字》《商代文化——殷虚甲骨》等。
伊滕道治(1925-2016),日本人。编著《甲骨文断代研究法的再检讨——以董氏的文武丁时代卜辞作为中心》《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等。
此外,还有一批甲骨学者,如叶玉森、丁山、吴其昌、孙海波、朱芳圃、李旦丘、杨树达、姚孝遂、高明、金璋、岛邦男、贝塚茂树、松丸道雄等,为甲骨学的深入研究作出了贡献。
商王世系
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以商王世系为主线,记录了有商一代的王室活动。一百多年来的甲骨文研究成果,证实了《殷本纪》所记商王世系基本可信。由此切入,研究殷先公远世、先公近世及商王世系,结合甲骨金文、考古材料和其他文献资料,增叙甲骨文中的人物,订补商代的史事史迹。
祭祀刻辞龟甲
祭祀与信仰
殷人的宗教观念以至上神(上帝)崇拜为中心,同时祭祀祖先神(包括旧臣)和自然神。商代盛行至上神崇拜。祖先崇拜、殷王对先公先王和先妣的崇拜,处于从属地位。殷人还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和山川土地等一一人格化,视其为上帝的使臣而加以崇拜和祭祀
战争与军队
商王朝把祭祀与战争列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两件大事。从成汤灭夏、四方拓展、讨伐方国、抵御外侵,战争贯穿于商代历史的始终。从甲骨文看,商代的军事组织、作战方式、战争规模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作册般甗
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辞
般无咎全甲刻辞
小臣墙记事刻辞
贵族与职官
商王是商朝的最高统治者,自称为“一人”或“余一人”,垄断着商王朝的军权和祭祀权等一切大权。王以下,有妇、子、侯、伯等近亲贵族或异姓诸侯相辅佐,又有一大批官吏协助王室治理全国。
畜牧与田猎
畜牧和田猎经济,为商人提供了宴馔及祭祀时的大量用牲。卜辞中田猎,大都是殷王的游田逸乐,或带有军事意义的演习,或是在作战凯旋时举行的狩猎。卜辞中的田猎活动称狩或田,每于田猎之前卜问是否狩猎、狩猎的地区、参加人员、狩猎的方式和手段、狩猎的对象,以及是否有所猎获等。可见殷王对田猎是十分重视的。
宰丰骨匕记事刻辞
天象与农业
商人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经济,收成的好坏是关系到商王朝整个社会生活的大事,所以商王要经常卜问“受年”与否。围绕着农业生产,他们常举行各种占卜和祭祀上帝、山川神祇与祖先的活动。因为农业需要寻求天时周期的规律,以便及时播种和收获,促进人们进一步去观察和掌握种种自然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天文历法就成为古代最早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众人协田卜骨刻辞
疾病与生育
殷人认为疾病之起,源于天神或祖妣降灾,故从甲骨文看,其治疗方法唯有祈祷占卜而已。生育是商代社会重要的大事之一,殷墟卜辞中从求生、受生、有子到分娩,每个生育阶段都存在大量记载,反映了商人以期达到“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目的。
亚酌青铜钺
地理与方国
商代的政治地理可分为王畿、四土和四至三个层次,王畿相当于内服,四土相当于外服,四至则为疆域以外的范围。商代方国在地理分布上主要位于商王朝势力范围的边缘或之外。当他们臣服于商时,即被纳入商之势力范围之内,反之,则不属于商之势力范围,这就造成了商王朝疆域的复杂与多变。
西周甲骨
新中国建立前,学术界将甲骨研究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安阳殷墟甲骨方面,由于没有大规模的西周甲骨发现,西周甲骨研究一直处于空白。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西周甲骨不断出土,集中在陕西周原和岐山周公庙,河北、河南、山西等地也有发现,数量近千片,字数逾 2000 字。特别是周原凤雏所出甲骨,内容较为丰富,被称为“继殷墟商代甲骨文后的又一重要发现”。西周甲骨是商代甲骨文的继承和延续,是研究商周关系及西周早中期政治、经济、地理、职官、历法的重要资料,拓展了甲骨学的研究内涵。
西周卦画卜骨
延伸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 3000 多年,3000 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在纪 念甲骨文发现 120 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托馆藏甲骨首次举办“证古泽今 ——甲骨文文化展”,从中国字的视角,呈现博大精深的 中华文明,彰显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我国迄今可见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 5 个世纪。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圣书体文字、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楔形文字和中美洲的奥梅克玛雅文字均没有延续下来,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一派相承,绵延发展。中国文字虽然经历了甲骨、篆、隶、草、行、 楷等不同书体形式的变化,但以“六书”为特征的文字结构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文字。甲骨文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甲骨文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自 1899 年甲骨文被发现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海内外研究机构的诸多专家学者努力考释文字、研究历史、探讨文化,为甲骨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推动甲骨学成为一门世界性学科。2017 年,甲 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的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此次举办“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通过“契文重光”“契文释史”“契于甲骨”三个单元近一百九十件甲骨、 青铜、玉石实物构成的叙事链条,共同讲述那段甲骨被发现与发掘的惊世过往,重温甲骨文背后的商周文明,致敬甲骨学者们的卓越成就。通过展览叙事,着力让文物“活”起来,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知,成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和构筑民族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 我们希望以此次展览为契机,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的兴趣,共同守护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应有贡献。
“契文重光”对甲骨及甲骨文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为观众呈现了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的文例、字形特点及甲骨文的分组。
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的制作
甲骨文的字形特点
甲骨文分组
“契文释史”展示了商王世系、祭祀与信仰、战争与军队、贵族与职官、畜牧与田猎、天象与农业、疾病与生育、地理与方国、西周甲骨等主题。这些主题以甲骨为依托,配合与之相关的青铜器、陶器 、玉器等文物,呈现出甲骨文及其反映的商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甲骨文自1899年发现迄今,问学甲骨的中外学者数以千计。不少前辈学者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考释文字、研究历史、探讨文化,研究成果浩如星辰,蔚为大观,涵养滋润着当代社会。“契 于甲骨”将目光投向甲骨背后的藏家、学者,介绍一百多年来的甲骨学者及研究成果。
早期学者
甲骨四堂
甲骨五老
其他学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