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作是历史上齐鲁大地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也是文化生活发展的基石。齐鲁百姓顺应天时地利、按照节气规律进行麦作生产,实现了对土地的有效利用,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6世纪出现的、现存最古老的农书——《齐民要术》便是这一耕作体系的系统总结,它记录着上千年前人与土地和谐相处的完备知识与成熟技术——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人们在长期的麦作实践中,不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农具,推进犁、耧、锄、扇车、辘轳等农事器具的创新发展,展现了『量材为用、适用为上』的造物智慧,也承载着人们对土地深沉的情感依附。寒来暑往、年复一年的农事节律与劳作模式,推动形成了农业与手工业相伴相生、紧密结合的经济发展格局,也塑造了齐鲁百姓勤劳、质朴、忠厚、踏实的文化性格。
山东属黄淮冬麦区,传统麦作生产涉及耕种、管理、收获、储藏、计量、加工等农事活动。农历九月开犁耕地,扶耧点种,开启一年麦作生计。小麦越冬后直至穗子熟透,迎来麦收时节。从割麦成捆到颗粒归仓,再到用面粉制成的饽饽...
山东沿河、湖区及洼地适宜草、柳、苇等植物生长,各地农村都有用野生或农作物废弃物编制筐篮的习俗,民间也有“打柳编筐,养活一家”的说法。这些编法不同的盛器,虽材质造型各异,大小用途不一,但都是农家必备的家伙什儿...
为适应不同地形地貌环境,山东地区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历经数千年改进和发展,形成了种类较为齐备、样态相对丰富的系统。田间地头,运货载人、人推畜拉、行走四方的各式传统交通运输工具,具体且生动地展示出山东民众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