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2019/5/14 - 8/11

展厅:北2、北3展厅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

承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

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如亚洲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孕育了众多古老文明,彼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的亚洲,多样性的特点仍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汇聚交融,共同组成多彩多姿的亚洲大家庭。

第一部分:美成在久 日出东方

CRADLES OF CIVILIZATION WITNESS TO HISTORY

亚细亚洲是亚洲的全称,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广袤、人口与民族最多的大陆,也是人类古老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和中华文明等都诞生于亚洲。亚洲各国各地区人民,在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的关系中,描绘了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文明画卷。

阿富汗

阿联酋

阿塞拜疆

黎巴嫩

蒙古国

日本

沙特阿拉伯

斯里兰卡

希腊

新加坡

伊朗

约旦

巴基斯坦

柬埔寨

亚美尼亚

印度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首都北京(Beijing)。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单元 文明初现

距今10000年前后,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流域出现文明起源迹象。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中华文明在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兼容革新能力,以及从中孕育出的共同文化积淀、心理认同、礼制传统,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

嵌绿松石兽面纹青铜牌饰

年代:约公元前21-前17世纪(二里头文化)

尺寸(厘米):高14.6厘米、宽10.1厘米

出土地: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

收藏: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详情
第二单元 礼制与思想

约3000年前,商周统治者以宗法制为基础,推行一整套礼制。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都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几千年来,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四十三年逨”铜鼎

年代: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西周)

尺寸(厘米):高57厘米、宽52厘米

出土地:2003年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出土

收藏: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详情
第三单元 科学与技术

中国在古代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不斐的成就。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四大发明,以及十进位制、瓷器、丝绸等重大发明,不仅塑造了古代中国的面貌,也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前进。

“曾侯乙”铜尊盘

年代: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战国)

尺寸(厘米):盘高23.5厘米、盘口径58厘米;尊高30.1厘米、尊口径25厘米

出土地: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收藏: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详情
第四单元 文化与艺术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世代流传下来的美玉佳配、文房器玩、诗词戏曲、琴棋书画、典籍文献等不仅是中华文化与艺术的凝结,更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龙型玉佩

年代: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西汉)

尺寸(厘米):长17.5厘米、宽10.2厘米、厚0.6厘米

出土地: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收藏:藏于徐州博物馆

详情
第五单元 经济与社会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为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与周边国家、地区的贸易融合,宗法制和君主制结合的家国制度,中华文化的包容和凝聚力,这些因素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焦秉贞《耕织图》册页

年代:公元1644年-1911年(清代)

尺寸(厘米):高24.9厘米

收藏: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详情

第二部分:美在通途行久致远

VOYAGE OF DISCOVERY BRIDGE COMMUNICATION

亚洲文明在蹉跎岁月中生长繁衍,在大山大川、江河湖海间投射激荡。苍茫大地的驼马印记与水际天边的海岸帆影,印刻在延绵不绝的旅途,铃声悠扬,八方回响。数千年来,中国与亚洲各国克服高山大海的阻隔,开辟出连接彼此、横跨欧亚的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第一单元 驼铃悠扬——陆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它东起中国的古都长安(今西安)、洛阳,穿河西走廊,出玉门关、阳关,经天山南北,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陆上丝路也是不同文化融合、交流和对话的通路,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做出重要贡献。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复制)

年代: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汉晋)

尺寸(厘米):长18.5厘米、13.2厘米

出土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尼雅遗址1号墓地出土

收藏: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详情

三彩载丝骆驼

年代:公元618年-907年(唐代)

尺寸(厘米):长69.7厘米、宽28.4厘米、高81.2厘米

出土地:1963年洛阳关林地质队

收藏:藏于洛阳博物馆

详情
第二单元 云帆远航——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这条古代海道交通的大动脉经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各国,抵达非洲东部、北部、红海沿岸以及欧洲,是古代世界重要的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因从中国输出的物品多为丝绸、瓷器、茶叶,从海外运至中国的货物以珠宝、香料等为主,所以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香料之路”或“茶叶之路”。

郑和铜钟

年代:公元1368年-1644年(明代)

尺寸(厘米):高83.5厘米、口径49厘米、厚2厘米,重77千克

出土地:1981年福建省南平市采集

收藏: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详情

第三部分: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EMBRACE DIFFERENCES STRENGTHEN COOPERATION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世界好,亚洲才能好;亚洲好,世界才能好。亚洲各国一直致力于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在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古发掘、文化遗产保护、文物展览、专业人员培训、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各国人民友谊,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乌兹别克斯坦联合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13年9月,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了联合宣言,进一步加强和拓宽科技、文化、人文领域的合作。中国国家文物局等单位积极同乌方开展联合考古和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为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作出不懈努力。2016年6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塔什干接见了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西北大学的人员。

中国-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和联合考古项目

1993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法国、日本、中国、德国、印度等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的,联合拯救吴哥古迹国际保护行动是全球范围内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中国政府参与吴哥古迹保护修复与研究至今已逾20余年。

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4年6月,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2017年,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为主题,汇聚中、哈、吉三国近220件组精美文物的“绵亘万里——世界遗产丝绸之路”文物展在香港举办,展现丝绸之路路网沿线民族交流、文化融合、文明互鉴的壮阔历史。

中国-沙特阿拉伯塞林港遗址联合考古调查与发掘

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中沙联合考古队对红海之滨的港口遗址——沙特塞林港遗址先后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工作,完成塞林港遗址周边环境遥感考古与测绘并对重点遗址进行调查、测绘和发掘。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塞林港遗址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出土了青铜砝码、波斯釉陶、阿拉伯陶器和中国瓷器,结合文献记载,可以确认此处为红海之滨的重要朝圣贸易港。

中国-沙特阿拉伯文物展览交流

代表着20世纪阿富汗考古发掘成果的231件(组)文物,自2006年起在全球巡展。展览自2017年3月开始,先后在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成都博物馆、深圳南山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引起中国观众的热烈反响。

中日韩合作“丝绸之路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培养计划”

“中日韩合作丝绸之路沿线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始于2006年春,通过中日韩三方的共同努力,用时五年,共培养102名专业技术人员。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搭建了东亚三国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交流合作的新平台,开创了政府机构、慈善机构、企业机构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下考古培训

2016年,中国应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邀请,举办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下考古培训班”。经过2个年度共计4个月的潜水培训与实习,所有学员顺利结业。水下考古培训工作为今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联合考古打下了学术基础,建立了良好关系。

第四部分:美人之美礼尚往来

RESPECT DIVERSITY ENHANCE FRIENDSHIP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而文化渊源构成亚洲国家的精神纽带。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文明融通将成为人类文明不可阻挡的历史命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愿景正逐渐变为现实。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往,努力增进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在国际交往中,礼品凝结着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也反映了不同国家别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纪念意义。

亚洲地域广袤,国家、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习俗不尽相同,礼品风格迥异,不乏立意独到、构思新颖、造型精巧、工艺精湛的佳作,为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异域风情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展示了亚洲各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亚洲文化的魅力。

亚洲文明,星河灿烂,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亚洲文明的重要内涵,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从中不断吸取着有益的营养。珍视历史、交流互鉴,已经成为亚洲各国发展前进的共识。亚洲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有信心携手创造共同的繁荣与幸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贡献亚洲智慧与力量。

国博报道

媒体关注

相关链接: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官网

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

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

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