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军刀上部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8字,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时铸造的。
戚继光(公元1528年-1587年),字元敬,山东登州(今蓬莱)人,17岁承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后调浙江都司参将。嘉靖末年,中国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戚继光奉命前往抗倭。他与抗倭名将俞大猷等协作,在义乌、金华两地招募了3000名“民兵”,制订纪律,进行严格的训练,将这支队伍训练成英勇善战、屡立战功的精锐部队,被誉为“戚家军”,平定浙江、福建倭寇。又转战广东,彻底铲除东南沿海倭患。倭患平息后,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官,直接担负拱卫京师的重任。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以都督同知总理蓟门、昌平、保定三镇,在镇十六年,使北方防御得以充实巩固,现存山海关以内的北方明长城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兴建而成的。在守卫蓟镇的16年时间里,他严格训练、严密防守,多次挫败北方游牧部落的侵扰。戚继光去职后,继任者依其成法,确保蓟门数十年平安无事。
作为一代名将,戚继光非常重视军刀的质量,他在《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里提出,锻造军刀“铁要多炼,刃用纯钢,自背起用刀平铲平削,至刃平磨无肩,乃利,妙尤在尖。”这把军刀,造型大方,工艺精湛,钢质坚韧,锋利无比,显示出明代冶铁技术的高超水平。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