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启蒙之对话”第二讲举办 探讨启蒙与艺术
作者:李秀娜 中国国家博物馆信息网络部
“启蒙之对话”系列学术论坛第二讲——“启蒙与艺术”在我馆举办
2011年7月14日,与《启蒙的艺术》大型展览同步进行的中德系列学术论坛“启蒙之对话”第二讲——“启蒙与艺术”在我馆举办。
论坛邀请《启蒙的艺术》展览策展人、德国慕尼黑现代美术馆资深策展人卡克(Joachim Kaak) ,中国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为主讲人,并邀请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艺术史系教授李卡利施(Jeong-hee Lee-Kalisch)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朱青生为嘉宾,共同探讨启蒙运动对于中西方艺术在各自发展历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对于当代艺术发展的启示。
学术论坛由歌德学院前院长阿克曼、我馆副馆长陈履生主持。我馆馆长吕章申、德国墨卡托基金会国际事务中心主任施瓦茨、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总馆长 马丁·罗特分别在学术论坛上致辞。文化部外联局局长董俊新、我馆副馆长董琦、文化部外联局西欧处处长陈平、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出席学术论坛。
我馆馆长吕章申在论坛上致辞
德国墨卡托基金会国际事务中心主任施瓦茨(左)、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总馆长马丁·罗特(右)在论坛上致辞
2011年4月1日,为期一年的《启蒙的艺术》大型展览在我馆开幕。此次展览不但是迄今为止中德之间最大规模的展览项目,也是有史以来三家德国国家 博物馆(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和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之间最大规模的合作。在长达1年的展出时间里,将由我馆和德国墨卡 托基金会共同举办5次以“启蒙之对话”为主题的高峰论坛,分别邀请知名学者、艺术家等从经济、社会、艺术等不同角度剖析启蒙运动和启蒙对世界产生的各种影 响。
吕章申馆长在论坛致辞中再次阐述了举办此次展览和系列学术论坛的重要意义。他说,4月2日我们在这里开启了“启蒙之对话”系列学术论坛第一讲,双方 都称赞中德双方之间的这次展览以及“启蒙之对话”系列论坛是中德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是国际博物 馆界相互交流的成功范例。此次以“启蒙与艺术”为主题的学术论坛承前启后,是“启蒙之对话”系列论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三个多月以来的期待。
施瓦茨说,非常高兴“启蒙之对话”第二讲顺利开讲,在交流中,我们不只要看彼此之间的不同,而且要看是什么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我们有什么共同点,这 比不同更重要,从而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马丁·罗特馆长代表德国三家博物馆进行致辞。他说,通过举办展览和对话活动我们学到了很多,通过不同或者相同的视 角去观察事物,增进了相互的了解,虽然自己不久将到V&A博物馆任职,但未来还会再见面。
歌德学院前院长阿克曼(左)、我馆副馆长陈履生(右)共同主持“启蒙之对话”系列学术论坛第二讲
论坛上,卡克博士以《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启蒙与艺术的关系》为主题进行了演讲。他说,启蒙时代的艺术不仅反思了不断变化的人的形象,而且还是一个历史 进程,人不再被看作是固定在一个时代、阶层的存在物,启蒙艺术产生出的各种观念、动机和经验对整个欧洲现代性的产生和艺术的定义至关重要。潘公凯教授以 《启蒙思想与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策略选择》为主题进行了演讲。他认为,1840年后,西方思想传入中国,在中国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启蒙 思想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而是有不同的组成部分,它们被不同的中国知识分子采用后,形成了四个不同的思想策略:“传统主义”、“西方主义”、“融合主 义”、“大众主义”,这在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上是很明显的。主讲人和嘉宾分别以自己独特视角,就“启蒙”在欧洲和中国的传播历程中,对艺术的不同作用进 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启蒙之对话”第三、四、五讲,将分别于2011年9月、2011年11月及2012年3月举办,主题分别初步确定为:《启蒙与其在中国的历史》、《启蒙与近现代》、《启蒙与知识文化》。 (摄影:李守义 董清 刘桐)
《启蒙的艺术》展览策展人、德国慕尼黑现代美术馆资深策展人卡克(Joachim Kaak) (左)和中国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右)在论坛上主讲
论坛嘉宾: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艺术史系教授李卡利施(Jeong-hee Lee-Kalisch)(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朱青生(下)
“启蒙之对话”系列学术论坛第二讲——“启蒙与艺术”现场吸引了许多听众、媒体前来